English

晴日催花暖欲然——为中国戏曲的春天喝彩

2017-01-04 06:12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作者:王馗(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戏曲研究所所长)

  “2017年新年戏曲晚会”用古典的戏曲形式,喜迎新年的到来。来自京剧、昆曲、藏戏、粤剧、梆子、灯戏等各地、各民族代表性戏曲剧种的中青年艺术家,用传承已久的技艺声腔,将普天同庆的美好希望呈现在亿万观众面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所强调的“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拥有近千年艺术生命的中华戏曲,以悠远的文化积淀、坚定的文化自信,张扬了走向盛世的国家理念和时代梦想。

  毫无疑问,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多年里,党和国家为戏曲的有序传承和良性发展付出了极大的努力。至今,已经有162项总计306个传统戏剧样式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传统戏曲视作国家遗产,将戏曲经典力作纳入国家典藏,推进戏曲更加有效地传承发展,正是从国家文化安全和民族文化自信的高度,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举措。

  戏曲艺术在不断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从来就是机遇与危机并存,这也促使它不断地随着时代转型而屡变屡新,传承与发展俱在、积累与创造俱在。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颁布以来的一年多时间里,中宣部、文化部相继推动各项政策的稳步落实,从京剧、昆曲的保护逐步扩展到对中国戏曲全部剧种的综合扶持。

  以昆曲的“名家传戏”为引领,传统师徒授受的教育方式得到高度重视,京剧以及地方戏开始推进名家带徒的技艺传承;以京剧、昆曲的国家级院团展演为前提,基层戏曲院团的创作与演出开始得到推广,大量地方戏剧种基层院团的发展经验被珍视;以戏曲名家大家的市场演出为示范,戏曲中青年优秀传承者的舞台创造得到展现;以国有院团创作为标准,用“剧本孵化计划”向戏曲企业与民营院团倾斜,促进了基层优秀剧目的打造与演出;以“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纪念”为契机,让全社会高度重视戏曲的古典品质,推广戏曲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过程里的独特价值……这些卓有成效的举措,实实在在地将戏曲传统与时代创造结合起来,用出人、出戏、出精品的实际作为,践行了中国戏曲界、文化界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礼敬与尊重。尤其是在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的57部初选作品中,京剧、昆曲和地方戏剧目有25部,所占比例将近一半,显示了戏曲仍然是当代中国舞台艺术中最具创造性、最具影响力的艺术样式。

  当然,在国家极力营造戏曲发展良好生态的过程中,并不能保证每一个戏曲样式、每一个戏曲传承者都能均等地获得利好政策的扶持。受限于地区经济文化水平、戏曲主管部门以及具体传承团队或个人的差异,戏曲政策的扶持力度还需要不断地得到加强,戏曲生存态势还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但是,在全国一盘棋的政策规划中,戏曲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独特价值,已经被充分地张扬与展示。在新年戏曲晚会中,来自北京史家小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小学、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学校、北京市西罗园学校、北京实验学校的孩子们,以近乎专业的饱满情绪,演出了京剧、豫剧的传统戏和现代戏片段,成为近年来“戏曲进校园”工作的最好成果汇报。将戏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让戏曲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不应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已然在当代中国的文化生活中得到推进。

  戏曲需要一代代的年轻观众,戏曲需要一代代的传承者,戏曲需要一代代的艺术创造,这是当前戏曲界在日新月异的时代进程中不断强化的共识。虽然前面的道路充满诸多的不可预测性,但可以肯定地说,党和政府对戏曲进行抢救、扶持的文化举措只能更加坚定!戏曲延续了千百年的文化命脉只能更加坚定!人民参与戏曲传承保护的文化使命只能更加坚定!古老的戏曲在政策的春天里,已经持续地焕发出烂漫的艺术风采,戏曲百花园一定会花团锦簇、千芳竞艳!戏曲的文运正与不断走向强盛的国运相得益彰,戏曲的命脉自然与不断走向强盛的国脉相得益彰。

  因此,在2017年的春风暖日里,戏曲界更应该在既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戏曲传承体系,让优秀的后起之秀承担起戏曲舞台艺术的创造,不断地讲好中国故事;进一步完善戏曲表演体系,让时代的创造成果不断地拓展既有的戏曲艺术肌体,不断地传达好中国情怀;进一步完善戏曲理论体系,让戏曲艺术能够建构出完备的理论表达,不断地弘扬起民族共有的中国精神。当然,戏曲的各项利好政策仍然要在各地大踏步地予以推进,戏曲的各种艺术遗产仍然要及时地进行抢救、挖掘与保护,对戏曲的每一个剧种仍然要谨慎地进行生态维护与传承发展,戏曲在传统戏整理、历史剧创作、现代戏创作以及实验探索等领域的发展趋向仍然要多元拓展。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时代给予的机遇、人民给予的期望,中国古老的戏曲艺术才算得上真正地沐浴在春风春雨里。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04日 08版)

[责任编辑:李国强]

版权声明:凡《光明日报》上刊载作品(含标题),未经本报或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篡改或以其它改变或违背作者原意的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