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

2017-01-05 07:12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光明论坛·温故】

  作者:孙福万(国家开放大学教授)

  在二0一七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指出:“‘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即将到来的2017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要继续发力。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语出王夫之《尚书引义·太甲》。作为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别开生面地诠释经学,创立了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具有总结性意义、独具特色的庞大哲学体系。比如在人性论上,王夫之提出了著名的“性日生日成”说,“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就是这一学说的合理推论和重要内容。

  “性”“命”是中国哲学里两个非常古老的概念,王夫之以前的哲学家多将其神秘化或予以僵化理解。王夫之认为,所谓的“命”并不神秘,它就是人所受于自然界,以之为生养的东西:从“天”(即自然界)授予人来说,可以叫“命”;从人受于“天”来说,则可以叫“性”。在这个基础上,他特别强调,人之“性”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日生日成”。他说:“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则夫天命者,岂但初生之顷命之哉!……形日以养,气日以滋,理日以成,方生而受之,一日生而一日受之,受之者有所自授,岂非天哉?故天日命于人,而人日受命于天。故曰:性者生也,日生而日成之也。”换句话说,人在胎孕之中,受“命”而成“性”,在出生以后的“长养”过程中,也无时无刻不在受“命”以成“性”,这是伴随人的一生持续不断的过程。

  王夫之的“性日生日成”说,是以他坚持的变动不居的宇宙观为基础的。中国哲学向来认为宇宙万物是生生不息的,如《周易·系辞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王夫之认为,天地间的事物既有旧的也有新的,新的东西必然代替旧的东西,这对新生事物来说就是“方生”,这个永无休止的过程就是“动以入动,不息不滞”。《周易·系辞传》又说:“日新之谓盛德。”王夫之对此大为赞赏,他说:“守其故物而不能日新,虽其未消,亦槁而死……故曰‘日新之谓盛德’。”很明显,王夫之的这种宇宙观和其“性日生日成”观点完全一致。

  正是基于“日生日成”的人性论,王夫之特别强调人在修身养性方面的主观能动性。他结合人们身体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举例说:“形之恶也,倏而赘疣生焉;形之善也,俄而肌肤荣焉:非必初生之有成形也。气之恶也,倏而疢疾生焉;气之善也,俄而荣卫畅焉:非必初生之有成气也……形气者,亦受于天者也,非人之能自有也;而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如斯矣。”这就是说,既然连我们的身体都时刻处在新陈代谢之中,那么我们的“饮食起居,见闻言动”势必需要择善而从,否则必将带来“卤莽灭裂”的危险。

  所以王夫之说:“目日生视,耳日生听,心日生思,形受以为器,气受以为充,理受以为德。取之多,用之宏而壮;取之纯,用之粹而善;取之驳,用之杂而恶:不知其所自生而生。是以君子自强不息,日乾夕惕,而择之、守之,以养其性也。于是有生以后,日生之善益善而无有恶焉。”这就是说,既然自然界日日给予我们耳目心智,那么我们就要尽最大努力,使这些本能得到充分发挥,达到耳聪目明、心怀正义,如此才能成为胸怀天下、扬善去恶的君子。

  王夫之的上述议论,由《尚书·太甲》篇而起。据《尚书》记载,商汤嫡孙太甲即位后,头两年还循规蹈矩,后来便“欲败度,纵败礼”,大臣伊尹将他放于桐宫,直到三年之后,太甲悔过自责,伊尹又迎他复位,此后太甲成为一个勤政爱民、励精图治的圣君。太甲的例子充分表明,人性是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修炼加以改善的。王夫之对此评价说:“‘狎于弗顺’之日,太甲之性非其降衷之旧;‘克念允德’之时,太甲之性又失其不义之成。惟命之不穷也而靡常,故性屡移而异。抑惟理之本正也无固有之疵,故善来复而无难。未成可成,已成可革……故君子之养性,行所无事,而非听其自然,斯可以择善必精,执中必固,无敢驰驱而戏渝也。”大意是说,太甲与小人为伍逐渐变坏之时,其性并非初生时之性,当太甲后来尊德爱民的时候,太甲之性又与之前变坏之时大相径庭。性与命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可成可革,所以君子养性必须保持定力,不能随随便便。王夫之这种基于“性日生日成”观念之上的修身哲学,无疑是对人的主体性的高度张扬。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05日 02版)

[责任编辑:李国强]

版权声明:凡《光明日报》上刊载作品(含标题),未经本报或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篡改或以其它改变或违背作者原意的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