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信阳师院:营造校园优秀传统文化生态圈

2017-01-05 07:12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光明日报记者 崔志坚  

  “慈——‘兹’生于‘心’,孝——‘子’携于‘老’……”“从不打折的爱,谓之‘慈’,从不褪色的情,称之‘孝’……”这些见慧见智的师生交流出现在信阳师范学院不久前举行的感恩主题教育活动中。

  “积极探索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学创新,信阳师范学院正在营造促进学生全面成才的校园优秀传统文化生态圈。”该校党委书记卢克平说。

  共鸣:找准切入点

  《儒学复兴与当代启蒙》《儒学与生活》《先秦君子风范》《中华民族精神》等60多门公共选修课,始于20世纪80年代该校的育才模式摸索,目前,由此形成的与经典共鸣,打通了专业学习与文化传承、课程建设与经典研读的通道。

  目前,该校科学规划、系统化布局组建了新媒体运营团队,摄影、视频、影视等特色网络文化工作室,正在打开学生与传统文化共鸣的更多新节点。

  共享:覆盖全方位

  “自2004年9月至今,国学研教社开展的国学读书班活动,已是墙里开花香飘内外。”该校党委副书记余作斌说,“这样的活动,让青年学生在悠久历史所积淀的精华滋养中修行,也成为师范生培养教学技能成长成才的舞台。”

  这样的特色活动,在信阳师院还有很多。该校构建了学校顶层主导、学院分类实施、教师授课引领、社团落地生根的运行机制,形成共享传统文化,覆盖全方位的局面,呈现出传统文化在大学功能落地和校园文化建设良性互动的态势。

  共融:育人为根本

  创新带来了信阳师院师生与传统文化共融的更广阔领域和空间。新中原华夏祖根文化保护传承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中原与闽台关系研究中心、淮河文明研究中心等学术平台,释放出校园传统文化生态圈别样的活力。

  “地处革命老区的信阳师院是河南省唯一三次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的本科院校。”校长宋争辉说,“需要坚持和不断创新的具有示范意义的探索是,以育人为根本,探索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共融,实现大学精神的提升。”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05日 03版)

[责任编辑:李国强]

版权声明:凡《光明日报》上刊载作品(含标题),未经本报或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篡改或以其它改变或违背作者原意的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