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放眼寰宇 共论治理

2017-01-12 04:57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放眼寰宇 共论治理

——来自“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2017”的声音

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

  编者按

  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中国智库如何“走出去”、增强国际“伐谋”能力,成为一道亟须破解的难题。为增进智库间在国际影响力拓展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分享在全球议程设置、影响国际舆论、开展公共外交等方面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中国人民大学、光明日报社、“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1月9日在京联合主办“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2017”。聚焦“智库国际影响力”这一主题,与会嘉宾围绕“2017年主场外交与智库建设”“全球治理与智库建设”“新型智库与国家形象”“智库文化与国家战略”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放眼寰宇 共论治理

“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2017”现场 刘亚洁摄/光明图片

  【主办方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刘伟:

  促进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整体跃升

  在国家和人民的召唤面前,中国智库已经集体行动起来,“国有疑难问智库”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2017年是“十三五”的关键之年,是向第一个百年目标冲刺的重要年份,在主场外交上,中国将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伴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大批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和方案将会涌现,中国智库将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放眼寰宇 共论治理

  古人云,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中国智库的发展,必将是一大批智库的整体跃升。随着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话语权的实质性增加,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塑造力和影响力增大,智库研究的视野和领域也将大大扩展。这就要求致力于不同领域的智库群体加强联动、沟通和协作,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国思想的国际影响力,让中国继续为世界提供新的方案、贡献新的智慧。

  我们相信,中国智库一定会蹄疾步稳,不断提高自身研究水平,从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布局,从咨政启民的细微之处着手,让中国声音、中国智慧走向世界,不断谱写中国智库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光明日报社总编辑 杜飞进:

  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与“智库职责”

放眼寰宇 共论治理

  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智库正日渐成为一支优势突出、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但也要看到,我国智库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的作用还比较初步,与中央提出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应当紧紧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点努力改进:

  第一,在扎实调查、深入研究、准确研判的基础上咨政建言,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主动承担国际责任提供有效建议,提出管用方案,帮助我国不断提高全球治理能力。一方面,智库要敏锐观察世界风云、敏感捕捉时代潮汐,准确研判中国在国际舞台与全球治理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与面临的关键问题;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对全球治理的战略擘画和政策设计,辅助政府对全球重大议程、重要机制进行整体规划,为世界经济开出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中国良方。

  第二,以开放姿态与世界智库建立广泛联系,强化公共外交中的智库角色,对外传播中国政策、中国理念与中国声音,以消除误解与隔阂,增进友好与互信。当务之急是提高“智库外交”、二轨对话的针对性、靶向性、有效性,避免受众错位、话题空泛、交流讨论流于形式。为此,应选择相同或相近研究领域的国际智库建立联系、深度交流;充分展示和利用智库的相关研究成果,设置有聚焦性的、双方感兴趣的议题,从而深化理解、推动讨论、促进交流;鼓励各级各类智库参与公共外交,但在其担当的具体职能上应体现差异化、专业性。

  第三,以合作研究为纽带,以长效机制为保障,以固定平台为依托,推动中国智库与国外智库开展实质性合作。以智库为平台,着力培养公共外交人才,打造与体制内外交人才队伍互相补充、互为依托的“特别行动队”;试水中国特色的人才“旋转门”制度,锻造和壮大能够走上国际舞台、发出中国声音的“智库使者”队伍。

  中国智库:心怀风云行大道

  光明日报记者 贾宇 张胜

  当今国际秩序正在进行深刻的调整变化,国际关系处于重要的转折关口。这一形势变化,在为我国智库界提出更多挑战的同时,也成为各类智库在国际舞台上显露峥嵘的难得历史机遇。“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2017”将“国际影响力”作为重要维度,置于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全面发展历程中进行考察,是具有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的主题对焦。

  在大会讨论和三个平行分论坛上,智库中人放眼风云变幻的全球局势,围绕我国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外交战略,就加强和提升自身国际影响力,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智慧碰撞。

  服务和用好主场外交

  提升全球治理制度性话语权

  2016年9月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作为近年来我国主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峰会,载入全球经济治理史册。回顾这一主场外交,无法忽视智库在其中发挥的独特作用。作为一支新兴力量,智库凭借公共外交优势,在国际舞台灵活地穿针引线、积极凝聚各方共识、有效开展议程设置,成为峰会一大亮点,为我国对外交往积累了宝贵经验。

  2017年,我国又将迎来两项重大主场外交活动:上半年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下半年在厦门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珠玉在前,各方对智库界寄予厚望。有效应对全球性重大议题,需要智库界提出真知灼见;贯穿全年的两项主场外交活动,也将为智库自身国际影响力提升提供难得的主场助推。

  以服务和用好两项主场外交活动为思考基点,智库专家学者就提升智库国际影响力贡献思考。

  既要留意具体,又要着眼根本。在中央党校教授赵磊看来,我国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过程中,既要提供物质性公共产品,如资金、项目、人员,也要提供理念性公共产品,如治理方案,更要提供制度性公共产品,并通过区域性的制度安排推动全球性制度的完善与重组。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柯银斌态度鲜明:“全球治理的核心是制度之争,智库要为提高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提供智力支持。”

  既要解决中国问题,又要跳出中国看中国。上海社科院副院长黄仁伟认为,当前海内外交流日益频繁,智库的国际影响力大不大,首先取决于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得好不好。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王义桅指出,很多问题看似“中国问题”,实际上是发生在中国的世界性问题。“中国智库既要伐中国之谋,也要伐世界之谋,提出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的方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认为,各国智库需要互联互通,搭建交流平台,围绕各方共同关切和各自诉求,展开对话和探索。

  既要着眼当前想办法,又要把握长远谋未来。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指出,当今到了中国智库“走出去”的时代,智库要积极在海外设置分支机构,利用好海外数量庞大的华人华侨资源。在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王缉思看来,开展基础性、长远性、战略性问题研究,是学术研究型智库安身立命和增强国际影响力之本,我们要获得话语权,就必须对世界发展趋势进行精准把握。

  既要在国际舞台挥洒自如,又要以静定功夫夯基培土。在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副主任许永权看来,中国参与全球治理非常重要的方面是,积极配合国家总体外交议程,精心设置议题,同时推动国内外话语体系转换。对于智库建设,中国社科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常务副理事长王灵桂认为,要在“修齐治平”四字上着力。修,即开展精细化基础研究,坚持一地一策、一事一策。齐,即带好队伍,同时开展“一带一路”、金砖国家学术共同体建设。治,就是要出好主意、想好办法,当好国家参谋。平,就是要有战略意识、战略眼光、战略思维。  

  经营国际传播“百年老店”

  开拓公共外交施展空间

  面对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我们如何在国际话语空间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莉丽认为,智库实现有效传播有赖于思想产品的创新,这是智库传播力的灵魂。另外,以网络为媒体的传播是国际社会智库传播的重要发展趋势,根据定量研究分析,我国智库网站的国际影响力较弱,更谈不上利用社交媒体来进行国际传播,值得国内智库界高度重视。

  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于运全说,兰德公司不是一天建成的,互联网时代经营智库尤其要有品牌意识,以敬畏之心打造国际传播的“百年老店”。

  上海高校智库管理中心执行副主任沈国麟强调,要重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我国周边国家的舆论生态,不能只关注美英媒体。

  随着中国走进世界舞台中心,智库公共外交作为政府外交的重要补充,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外交学院国际经济学院院长竺彩华认为,与政府外交相比,智库开展公共外交有更大的回旋余地。智库要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对世界大势作出判断,以创新思维在对外政策制定上发挥前瞻作用。

  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信息室主任冯钺认为,公共外交重在“交”字,我们现在和世界上主要智库的交往非常不够,要解放思想、进行制度革新,激发公共外交潜能。 

  营造健康文化氛围

  实现与决策层良性互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地方高度重视智库建设,我国智库文化建设迎来了“黄金时代”。专家学者认为,智库要增强国际影响力,必须加强健康文化氛围营造。

  智库功能影响智库文化,对智库文化的深刻认知将助推智库功能的实现。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所长房宁指出,学术可以是学者的“一管之见”,但智库的研究对象必须是“前世今生”“左邻右舍”“从头到脚”“行之上下”。智库要解决的问题是综合性的,这是与学术研究的根本不同。很多智库研究跟一般学术研究几无区别,能解决什么问题?

  谈及目前智库文化存在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方长平指出:过于重视短期成果和应急性研究,缺乏开展战略性、开创性研究氛围;过于重视领导批示和媒体影响,缺乏开展精品内容建设的浓厚氛围;研究、反映、解释社会现象不足,设置议题能力不够。

  决策影响力是智库影响力的根本保障,与决策者实现良性互动是形成智库影响力的根本途径。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助理杜志章认为,智库与决策层的关系应该是置身决策层之下,搞好一线调研;置身决策层之中,与决策者亲密接触;置身决策层之上,为决策者提供战略参考。要从了解问题与解决问题、抽象的宏观研究与埋头苦干等方面推动智库和决策层良性互动。

  【主旨发言】

  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蓝迪智库理事长 赵白鸽:

  高擎和平与发展旗帜 迎接“一带一路”新机遇

  当前全球面临三个重大变化:冲突、失序、发展。各国由此纷纷要求建立新的治理结构。中国发出“一带一路”倡议,是参与和改善全球治理结构的重要举措。这一治理结构应当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治理全过程。由此,我们将同时面临很多新挑战与新机遇。“一带一路”的伟大意义在于,在全球政治、经济大变革、大动荡的格局中,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推动沿线各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让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的发展经验。

  中国智库要产生全球影响力,就要高高举起和平与发展的旗帜,让每个国家、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才能对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产生广泛吸引力。迎接“一带一路”新机遇,我们要密切人文交流,夯实合作基础,通过集团式的走出去方式,扩展海外产业领域,把我们的经验带向全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隆国强:

  为“一带一路”落实推进谋良策

  加强交流互鉴。“一带一路”仅靠中国的力量是不可能建设成功的,要把沿线国家的智慧凝结起来,通过深化合作、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在发展进程中更加突出和强调发展的包容性与可持续性。作为智库,我们有责任认真总结、梳理中国经验,真正把中国经验的精髓总结出来,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分享。

  加强调查研究。我们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研究还很不够。中国智库学者应长期“盯住”某个国家进行研究,在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引导智库资源更好地投入“一带一路”建设进程。

  提供解决方案。智库要有投入,更要有产出。所谓产出,就是要在系统的研究基础上为推进落实“一带一路”提供管用的政策建议。中国智库同仁需要沉下心来,深耕细犁,扎扎实实地进行具体问题的研究,提出真正有效、管用的政策建议。

  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 金鑫:

  打造带有中国印记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要重点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只有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储备性研究,才能真正具备政策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才能形成持久的国际影响力。

  要着力提升中国智库的国际交往能力。中国智库一定要大力探索走出去的方法路径:设立海外分支机构;打造高端对话平台;引领国际智库议程;与国外智库共同发布报告,积极引导国际舆论。

  要善于打造带有中国印记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与国际一流智库相比,中国智库引领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要努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以我为主设置研究议程。

  要努力培养一流的智库人才。大力培养理论功底深厚、学术视野宽广、政策感觉敏锐、交往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强烈的智库学者,提升中国智库的整体影响力,让智库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更加耀眼的一环。

  国务院参事室交流合作司司长 孙维佳:

  为中国发展道路做有理有据的阐释说明

  要在国际发展的智库大格局中提高站位。当前迫切需要一批同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高水平智库来支撑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与合作。为此,中国智库应积极开展同国外智库的交流与合作。

  要在国际话语体系中发挥影响。一方面要致力于提出关于全球议题的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把握中国在国际舞台中的新角色、新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关注中国现象的国际认知,为中国道路做有理有据的阐释说明,增进彼此理解。

  要在国际舆论的舞台上运筹博弈。中国智库要通过接受外媒采访、在国外智库网站发表文章、建设英文网站等形式加强对外传播。还可以通过与国外智库联合举办国际论坛、联合发布研究报告等形式,努力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

  要在国际化人才建设中锻造队伍。重点提升完善智库研究人员和工作人员的跨文化传播能力。着眼全球吸引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为中国智库发展打造一支过硬的人才队伍。

  国家发展改革委西部开发司巡视员 欧晓理:

  担当起构建“以我为主”话语体系的历史重任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多是以学习者、跟随者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影响力和话语权无从谈起。从拥抱世界到现在影响世界,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带一路”作为促进全球经济复苏的中国方案,是增进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中国智慧,展示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担当。

  中国智库要担当起构建“以我为主”话语体系的历史责任。当前,中国硬实力增强了,但软实力还不够强。中国智库理应成为中华民族的思想库,理应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开展智库研究、传播智库声音要怀有敬畏之心。三年来,“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实践走在了理论前面,学术研究、理论支撑、话语体系建设跟得不够紧。可以说,文章和书籍出了不少,但质量参差不齐;论坛、讲座也举行了不少,但出真知灼见的还不是很多。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智库要积极构建以我为主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把中国经验、中国理念、中国智慧分享给世界。

  【闭幕演讲】 

  外交部原副部长 何亚非:

  新时期中国智库的历史责任

  在当代大变革时期,中国智库须静心研究中国和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提出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形势变化的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中国智库的核心任务,是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这也是增强我国软实力的根本任务之一。

  当前,中国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任何政策的出台都需要深思熟虑,智库需要充分介入政策制定的前端、中端和后端,要以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对社会公众解读国家政策和社会事件,成为国家决策与社会舆论之间的桥梁。

  在世界舞台上,中国积极推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同时创设“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新型国际机制,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代表的新思路为全球治理注入了中国智慧。

  为此,中国智库需要广泛参与全球事务,积极宣讲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和发展的成功经验,通过与国外智库的交流合作,推动全球层面对中国发展战略与发展道路的深入研究。中国智库还要积极培养国际化人才,因为人才竞争是国际竞争的焦点,是制定新的国际规则的核心,也是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重要基础条件。

  (本版专家发言由光明日报记者张胜整理;发言者照片由李运恒摄/光明图片)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12日 16版)

[责任编辑:白丽克孜·帕哈丁]

版权声明:凡《光明日报》上刊载作品(含标题),未经本报或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篡改或以其它改变或违背作者原意的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