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与他人:为啥出了问题,怎样处理才好

2017-01-14 04:12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相对论】

  解剖校园“流行病”

  “为什么我总跟同学相处不愉快”“我为什么总是不合群”……大学校园里,同学之间磕磕碰碰的小事,背后折射的是家境的差异、能力的高低、机遇的不同乃至生活习惯冲突等大话题……林林总总的不良人际关系理由,让莘莘学子在直面校园生态的同时也直视着校园外面的社会。如何以理性平和的心态正确处理群与己的关系,本期让我们共同关注——

我与他人:为啥出了问题,怎样处理才好

  大学的群体中,该如何安放自己

  作者:王瑞敏(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分党委副书记)

  步入大学,有些同学开始变得无法淡定,原来都是中学里的佼佼者,只要成绩好就可以备受瞩目成为师生眼中的宠儿,但现在发现身边牛人如云,学霸、歌手、英语达人、动漫控、小作家、运动健将……似乎他们都有一技之长,而自己一无是处……倘若连颜值也没有,就更是觉得自己落到了尘埃里,真切地觉得自己就是只丑小鸭,在人群中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我与他人:为啥出了问题,怎样处理才好

1月7日,长春市某高校食堂内,一些大学生在自习。任闻鑫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在大学里很重要的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三种关系:我与自己、我与他人、我与集体。这三种关系,犹如三个环环相扣的齿轮,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我与自己——

  去“接纳”,去“改变”

  在当前应试教育依然为主的社会里,大学犹如一道分水岭,大学之前的目标很单一,就是“考上大学”,度量尺也只有一把,就是学习成绩;但考上大学之后,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有统一的发展目标,评价人的尺子也变得多元,实际上会带来更大的压力。

  对于自己,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无法丢弃或者更换现实的“我”这个容器,包括我们的容貌、家庭出身、性别等等,所以对于这部分只能如其所是地接纳;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改变对“我”这个容器的看法和利用方法。比如觉得颜值不高,模样是爹妈给的,但气质是可以后天造就的,自己是不是可以从穿着打扮、言行举止的外在美和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内在美两方面进行提升?比如男生觉得自己长得太矮了,那想想个子矮的好处有哪些呢?比如会让人感觉放松、容易放下警惕心理等。其实,困扰我们的自卑感,并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问题并不在于自己有所欠缺,而在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实并赋予其什么样的“价值”。关于如何看待和利用现实的“我”这个容器,很重要的智慧就是能够去分清,什么是能够改变的,什么是不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更换的事物,拿出对那些可以改变之事的勇气,这就是自我接纳。

  我与他人——

  是“合作伙伴”,而非“竞争对手”

  当舍友托福考了高分、闺蜜获得了十佳歌手时,你的心里如果涌动出的不是真心的祝福,而是某种酸酸的失落感,或许你就是在潜意识里把他们当作了“竞争对手”,而非“合作伙伴”。就像网上调侃的一样,“听说你过得不好,那我就放心了”。这种思维方式其实是陷入了“纵向关系”的窠臼里,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在纵向关系的思维模式里,人与人之间是竞争的关系,要分出高下优劣甚至比个你死我活。如果用“竞争”的视角来看待人际关系,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特别是人际比较带来的自卑感。因为,竞争就会产生胜负,别人得到了而自己没有得到,就意味着自己不如别人,就势必会产生自卑感。同时这种竞争意识也会让你不自觉地将他人乃至整个世界都看成“敌人”,认为他人随时会嘲讽、攻击自己,世界是一个恐怖的地方。这样就不可能信任他人,即便成绩好、能力强,也不可能感觉到幸福,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敌人遍布、充满危险的所在。

  人与人的关系更应该从“横向关系”去看,大学里存在竞争,但那只是局部、暂时的,将眼光放在人生发展的长远道路上去看,更多的是合作陪伴、携手同行。每个人要走的路都不一样,目标不一样、路径不一样、节奏也不一样,大家是在同一个平面上往前走,有的人步伐快一些、有的人步伐慢一些,在大学这段旅途中,大家是同行的伙伴。

  不必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我们需要积极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差异,所有人都是“虽然不同但是平等”。无论走在前面还是走在后面都没有关系,并不存在一个纵轴,每个人都在探索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我们的价值并不来自于比别人高出多少,而是来自于跟理想的自己相比,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超越了自我。要从竞争的怪圈中解放出来,没必要战胜任何人,也没必要用别人来评判自己。可以用“好奇”和“欣赏”的心态来看待同学之间的这份差异,去观察和了解他人和自己的身上分别有哪些优势和特点。当他人陷入困难的时候,你随时愿意伸出援手;当他人获得成功时,你真心地为他感到幸福,这就是将他人视为自己的“伙伴”的体现。如果拥有“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那么你眼中的世界也将截然不同,不再是一个充满危险和猜忌的所在,而是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你与他人的相处也会轻松很多。

  我与集体——

  在“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有的同学觉得,大学里就是要充分享受个性发展的自由,参加集体活动多没意思,但在班级中一直独来独往又觉得似乎不太对劲儿,不知道该如何把握做自己和融入集体之间的尺度。

  这实际上是来源于对人类根本需要的不够了解。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不可能单独生存下去,归属感是我们的根本需要。当我们发现自己在某个团体中是有位置的、被接纳的,我们才会觉得安全、有存在的价值。如果游离于集体之外,就会缺乏归属感和价值感。

  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指标。只要有两个人存在,就会产生共同体。归属感不是靠仅仅存在于一个团体中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须靠积极地参与和融入共同体中才能得到,要将对自我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去思考“我能给舍友、同学带来什么”,只有付出才能在共同体中找到归属感。

  游走于自我与他人之间——

  课题分离与学会合作

  面对人际关系中的烦恼,首先要先分清“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冷静地划清界限。辨明是谁的课题的方法很简单,只需要考虑“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把自己和他人的课题分离开,既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也不让他人对自己的课题妄加干涉。比如,你就喜欢自己宅在寝室里,这显然是你的课题,需要你自己为之负责。不必为了形式上的“合群”,而去勉强自己跟别人一样一起吃饭、一起上自习。接纳自己的这种性格倾向,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但同时要记得,你也有归属感的需要,所以即便经常宅在寝室里,你也可以为他人作出哪些自己的贡献呢?或许是打扫卫生、整理杂物让宿舍变得更加清爽温馨;或许是当同学或伤心或兴奋时,你可以用心倾听陪伴。这些做法都可以让你既做自己,同时又能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同学的生活作息习惯好奇怪,我看不惯怎么办”,那要想一想他的作息习惯有没有干扰到你?如果没有,请卸下你的评判,这是他的课题,就由他去吧。

  人际关系之中,有时候可能是对方的选择会干扰到你,比如“同学总是在一些小事上占我便宜”。在解决人际冲突问题时,要注意遵循“Connection before Correction”的大原则,即先建立联结,再解决问题。作为伙伴,你们彼此之间有哪些联结?先在情感上进行沟通,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友好,然后再试着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注意用“我”字句的方式去表达不满,重在表达“我看到了什么,我的感受是,我希望咱们如何友好相处”,而不是指责对方“你做了什么,你就是不尊重我,你怎么这么小气?”同时,注意要怀着好奇和开放的心态去倾听对方,了解对方在这个问题上有怎样的思考和感受。

  “我在大学里申请了一个学生科研项目,但是同学们都不喜欢彼此合作,都想当头不想当兵,我怎么才能跟他们实现合作共赢?”在合作中,非常重要的态度就是欣赏差异、善用差异。很多时候我们是在不自觉地用“纵向关系”来看待我们的合作共事,所以会觉得当头优于当兵,似乎作为普通的队员就不如队长贡献大。但如果我们能够用横向关系去看,在一个团队中,虽然有分工的不同,但大家都是平等的。应该真诚地欣赏每个人独特的优势,知人善用,发挥所长,让大家都有作贡献的机会。欣赏彼此的优势,肯定彼此的贡献,是迈向合作共赢的基本态度。

  在大学里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既不是靠利益输送,也不是靠讨好顺从,而是真诚相待、共同成长,需要不断学习如何自我接纳、信赖他人,在“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和价值感。

  人际关系“挫败感”是一门必修课

  作者:梁钦(上海交通大学思政教师)

  “为什么我比她努力,但是成绩比她差?”期末考试期间,上海交大辅导员娘亲公众号的后台收到了好几个类似的提问。做辅导员以来,经常收到同学们各方面的问题,有关于职业规划、班级管理、勤工助学……但是遇见最多的还是心理困惑,尤其是人际关系方面的咨询:寝室发生矛盾怎么处理,同学成绩比我好怎么面对落差,在集体活动中找不到归属感怎么办?等等。

  前几年,我曾经接手过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个寝室的两个女生,因为其中一个人说另外一个人新买的衣服很难看,两个人就因此冷战了一年。作为辅导员,我最感到挠头的问题之一就是寝室矛盾,并不是因为这个问题有多“大”,恰恰是因为这个问题实在“小”。这些问题常常是因为作息时间、打扫卫生安排、言语交流不和等小事件引发的冲突。

  前段时间,我们在交大官微进行了“大学应该处理好哪些关系”的探讨,引起了同学们的积极反馈,有近一半的同学提到了和室友的关系。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与室友的关系是重点,融洽的寝室氛围是保证良好学习生活环境的核心。除了这个基本关系的处理外,还有很多关系需要我们去处理和维护,而这些新的关系,也是因为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出现的,比如:与院系老师、班主任的关系,与实验室师长或者师弟师妹的关系,与社团部员之间的关系,与参加科研项目同事之间的关系,与大学新认识的朋友之间的关系,独立学习与研讨学习之间的关系,等等。

  为什么大家在大学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矛盾或者不适应呢?一是成长环境差异。同学来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大家的生活作息、日常习惯肯定会有不同。二是价值观导致对事物理解的偏差。消费水平的差异,交流中观念的不同会在无形中形成内心隔阂,导致难以吐露心扉。三是比较产生的不平衡。大家都是来自各个地方的优秀学生,但是到大学会发现周围有很多比自己更优秀甚至更努力的同学,心里难免产生落差。如何在大学四年的生活中学会处理这些形形色色的关系,保证品德和思想的健康成长,保证学业和兴趣爱好的双丰收,保证现在的满意度、未来的确定度等是需要大学生去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需要培养锻炼的一种内在的能力。

  作为辅导员,我认为,坦然面对大学的各种关系以及关系带来的“挫败感”是大学的一门“必修课”。

  首先在大学,我们需要学会独立思考,树立审慎的世界观,建立批判性的思维。进入大学,老师不会再手把手传授知识,更多的是需要自己的钻研与学习。大学已经不再是高中的应试教育,不能当一个只会单纯接受知识“灌溉”的“好孩子”,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不仅建立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更多的是来源于自己的拓展与延伸。

  其次,我们需要保持一个平常的心态,不断挑战自我寻找自信。从佼佼者到普通人的心理落差确实很大,我们会发现自己费九牛二虎之力才完成的事,“大神”们似乎轻轻松松就能搞定。但是请一定记住,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态,每天坚持自己的事情,再去挑战一些之前未曾尝试的事情,注重积累,你会发现自己可能成了别人眼中的“大神”。

  最后,大学中我们应该有一个开放与包容的心态,学会待人接物收放自如。大学与高中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它已经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大学的同学来自天南海北祖国各地,我们不能再以过去的思维去和同学们相处与打交道,不然难免产生矛盾。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开放与包容,懂得尊重与宽容,要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在这一过程中塑造自己的独立人格。

  爱因斯坦说过:大学真正教授学生的应该是除去知识后剩下的东西,名为素养。所以,进入大学从容一点淡定一点,渐渐就会明白自己在大学中想要的是什么,进而获得一颗强大的内心。

  走近他人,走进集体

  作者:李文道(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大学校园里人与人交往变难了吗

  为什么大学时期人际交往问题才日渐显露?而中小学时期,人际交往问题往往没有这么突出?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尤为值得注意。

  首先是步入大学,差异凸显。

  在大学阶段,世界的差异性、人的差异性第一次被真正地、全面地、集中地展现出来。

  世界的差异性,尤其是人的差异性在漫长的中小学时期事实上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一方面,在中小学时期,学生们过得几乎是同一样的生活:同样的教室、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校服,同样的餐食……许多学校还会主动消除各种差别,甚至是要求学生保留同样的发型;另外一方面,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所带来的巨大应试教育压力成功地使中小学生把注意力聚焦于学业差异,区分学生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学习成绩的好坏,中小学生对其他差异既无暇关注也无心关注。

  步入大学以后,学业压力不再像中小学时期那么巨大,学业成绩也不再像中小学时期那么重要,大学评价的标准已经多元化了,不再局限于狭隘的学习成绩。离开家庭开始独立生活以后,许多大学生往往才第一次真正注意到生活中还有那么多差异:城乡差异、贫富差异、文化差异、能力差异、个性差异……尤其是同室舍友的生活习惯差异,当然还有对将来更为重要的人生际遇差异,那么多的差异真实地呈现在大学生面前,他们就往往难以像以前那么“淡定”了,以前不曾被关注的一些差异现在却显得异常刺眼了。在差异面前,有些处于优势的大学生会自傲,有些位于劣势的大学生会自卑,更多的大学生感到迷茫、困惑、无所适从,不知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该如何应对这些差异。

  其次是教育缺失,社交缺陷。

  在进入大学前的教育阶段,家庭和学校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社会交往技能的培养,隐患其实早已埋下。中小学时期,学生个体主要生活在家庭中,他最主要的社会关系是家庭关系,他主要的交往对象是父母亲人。在应试教育之下,家庭教育往往容易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属品,父母往往过度重视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社会交往技能的培养。在学校里,在应试教育之下,在高考的指挥棒之下,学生最重要的活动是学习,评价一个学生最重要的甚至唯一重要的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对考试成绩的极端重视意味着对其他标准的相对忽视。一些学生因其学习成绩出色,其社交能力缺陷被严重低估了。由于学业活动占据了太多的时间和空间,中小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受到严重阻碍,而中小学时期正是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关键期与敏感期。

  大学时期往往是许多中国大学生真正的心理“断乳期”。进入大学以后,寝室跟居家不一样,室友同学与父母亲人不一样,与父母相安无事并不意味着与室友同学相处良好。不同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性格秉性、生活习惯所引发的矛盾冲突往往第一次真正使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大学时期,学习成绩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社会交往能力在大学生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被凸显出来,以前被学习成绩光环所掩藏的社交缺陷开始显露无遗,社会缺陷所造成的诸多后果开始逐步显现,许多不善人际交往的大学生会倍感苦恼。

  提高自身社交能力靠什么

  社会交往难题已经现实地摆在许多大学生的面前,大学教育需要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帮助大学生提升社会交往技能,以促进同学们更好地融入集体融入社会。

  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第一是观念的更新,要树立平等相处、尊重差异的人际交往观念。

  人际交往最重要的一个基础就是尊重。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这样说过:“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无论财富、种族、性别,还有身体、智力和才能,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每个人都生而平等。这里的平等,是起点、权利和资格的平等,即康德所说的“每个人,不多不少都是一个人”。21世纪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首先要建立在这种平等观念的基础之上,室友同学,可能在家庭经济地位、个人能力等方面各有不同,但是人格是平等的,其生命的价值与人格尊严是平等的。

  人际交往还要树立尊重差异的观念。真正的平等观念并不排斥差异的存在,反而是尊重差异的存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也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差异是事物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差异是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动力。世界因差异而存在,人类因差异而多姿多彩。人类世界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差异世界,每个人都是各种差异的组合体,处于不同的种族、民族、文化、家庭之中,具有不同的性别、性格、能力、气质等特点。如果大学生能够把差异看作为一种客观现实,尊重同学同伴的各种差异,求同存异,那么人际交往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第二是方法上的提升,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共情”。

  换位思考,即站在别人的角度上看问题想问题分析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物理世界是如此,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更是如此,由于个体之间诸多差异的存在,即使是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看法往往就会不一样,而这样看法往往没有绝对对错之分。

  换位思考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一定不要强人所难,自己不想要的,一定不要强加给别人,在对待别人的时候首先要想一想“如果别人这样对待我,我是否愿意被这样对待”。二是“己所甚欲,慎施于人”,即使是自己认为对自己是好的对的,在给予别人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因为有可能“对我是蜜糖,对他人是毒药”。即使是帮助他人,做对他有利有益的事情,也一定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

  换位思考主要是指从思想与认知层面了解另外一个人,而从情绪情感上去理解一个人,那就要学会共情。共情是指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学会共情的大学生能敏感地识别他人的情绪感受,并能与他人在情绪感受上进行联结,从而理解他人的情绪感受。

  换位思考能力和共情能力可以帮助个体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差异、接受差异甚至欣赏差异,会极大地促进一个人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

  健全人格为进入社会筑基

  对大学生而言,提升人际交往技能算得上应急之策。如果展望未来,眼光放得更长远,防患于未然,那么,在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时期,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就要特别重视构筑孩子的健全人格,为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健全的人格是一切教育的核心。梁启超先生曾说过:“教育不是别的什么,教育就是教人学做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部21世纪委员会发布德洛尔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明确地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该报告把学会做人看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了健全的人格,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很自然地建立。在中小学幼儿时期,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才是最基础最要紧的内容。

  游泳的本领是在水里游出来了,社会交往的能力也是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学生朋友们如果意识到自身交往能力的不足,就要勇敢地迈开脚步,走近他人,走进集体,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为将来组成家庭、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14日 07版)

[责任编辑:孙宗鹤]

版权声明:凡《光明日报》上刊载作品(含标题),未经本报或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篡改或以其它改变或违背作者原意的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