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教育2030”描绘未来全球教育图景

2017-01-18 08:58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作者:王晓宁 张晓光(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前不久,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G20(二十国集团)共同主办,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的一系列面向“教育2030”的前瞻性国际会议在京召开,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地区与国际组织的近百位教育官员与学术代表,为15年后的全球未来教育共绘前景蓝图、共享智力成果。上述系列会议全面回应了有关“未来教育”领域中的众多议题,并集中推动了G20峰会“杭州共识”在教育领域的落地。世界主要国家的一流教育智库纷纷在会议上展示了有关未来教育的最新研究图景。

“教育2030”描绘未来全球教育图景

2016年11月8日,会议现场。资料图片

  各国共识:教育应着眼于人类社会未来发展

  “教育2030”这一概念框架,出自2015年联合国有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15年9月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一份由193个会员国共同达成的成果文件,即《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一纲领性文件涵盖了17项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项细化目标,并在核心章节郑重提出“教育第一”的核心理念,清晰设定了“全球未来教育目标”——确保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增进全民终身学习机会——即宏伟的“教育2030”全球目标。

  随即,世界各国及OECD等重要国际组织纷纷在“教育2030”这一概念框架下展开了对未来教育的重点探索,“教育应着眼于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这一表述进一步成为中外教育领域的深刻共识。

  热门研究:面向2030年的师生素养框架

  客观来看,基于新时期师生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是推动未来教育理念创新、未来教育技术发展真正落地并有效产出的关键探索领域。而面向2030年的师生素养框架,无疑是当前及未来十几年内教育理论界的热门研究方向。

  众所周知,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是由OECD统筹的全球著名学生素养评估项目,中国上海等地学生在该项目中的出众表现备受瞩目。PISA的数据科学性与普及性为OECD在“师生素养”研究方面提供了关键性支持。OECD计划在2018年增加全球胜任力测试,以考察在深度全球化时代各国学生应对跨文化议题的能力。

  事实上在中国,包括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在内的“教育国际化”已成大势,有关国际素养或跨文化能力的定性考察和定量测评研究正在不断积累。比较来看,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不输国际前沿,并在很多维度上与国际上正在形成的研究共识存在高度契合。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新近开发出的中小学师生国际素养测评工具即属此例。该测评量表的框架设计,借鉴了中国古代传统教育对于“知、情、意”三大认知递进层次的把握,在整体上与PISA新增的“全球胜任力”评估框架存在非常可观的一致性。

  实践进展:核心议题清单基本明确

  以“教育2030”这一概念为指引,各国政策制定者、学界专家和社会活动家已着手拟定面向未来的研究议题,研究面向未来的实践方向。从上述系列国际会议聚焦的方向看,核心议题主要包括全球公民与全球胜任力,学生福利、教育金融素养、教育创新、编程思维、教育预测、课程分析、课程重塑等。

  针对“教育2030概念性学习纲要”,目前主要从四个角度具体进行筛选和取舍:相关性——最能够帮助人们成功应对并塑造2030年世界图景的素养,包括灵活性、创新性与可持续性;有效性——对人们未来的发展成就起到重要影响的因素;可塑性——可以经由学习这一途径来发展和提升;可测量性——可以通过量表等方式提供有效对比数据。

  在实践领域,“教育2030”实际上早已突破概念讨论,在西方和东亚很多国家的课程改革中得到了不同的融合。各国的课程大纲基本上都开始面向未来进行调整,不仅涵盖学生未来所需的学科和跨学科知识,并且进一步在学生元认知能力、社会交际素养、情感能力以及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上,尝试契合未来的发展要求。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18日 15版)

[责任编辑:徐皓]

版权声明:凡《光明日报》上刊载作品(含标题),未经本报或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篡改或以其它改变或违背作者原意的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