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传承人心声:“总是在摸索中前行”

2017-01-21 06:1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东

  阳光透过廊道的玻璃倾泻而下,缀于布幅、饰品上的绵竹年画更显灵动,将冬天的阴冷驱散。

  坐在光影斑驳的廊道里,贾君有用不完的创造力,不时将新的创意画在电脑上。

  绵竹年画对于贾君来说,是一段20年甚至更长的生命记忆。1995年,学习平面设计、有绘画基础的贾君进入绵竹年画博物馆工作,在绵竹年画大师刘竹梅的指导下,年画技艺迅速提升。1999年,绵竹年画博物馆迎来改制,鼓励人员“带薪创业”。不愿割舍掉绵竹年画的贾君成立了“木兰工作室”,也就是现在的“三彩画坊”的前身。

  在当时,绵竹年画的表现形式还很单一,除了门神、仕女、童子图、戏曲、斗方等传统产品外,基本没有延伸产品。贾君萌发奇想:“我是不是可以把年画画到衣服上?”她说做就做,“那时就花5块钱买了一件纯黑T恤,把钟馗年画画上去,结果穿出去大家都说好看,问我在哪里买的。”现在,那件给她创意启迪的T恤还保留在衣柜里。自此,贾君将绵竹年画与其他物件相结合的创意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生活用品、办公用品;瓷器、木艺;抱枕、被套、桌子、镜子等等。

  作为一个搞年画创意的人,贾君最开始感到的是孤独和彷徨。“尽管大家看到画着年画的衣服都觉得好看,但是会不会来买?要找谁买?”再加上资金不多,“木兰工作室”只能开在一个小巷子里,环境很差,“有客人来了,屋子里一片漆黑”。凭着自己的努力,工作室逐渐有了订单。

  不同于工厂的批量生产,每一件绵竹年画产品都需要手工绘制,因此工作进度很慢,贾君需要帮手。贾君的两个姐姐先后下岗,她们也都热爱手工。2004年,三姐妹决定一起创业,画坊就取名为“三彩画坊”。

  然而好事多磨。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绵竹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三彩画坊”也不例外,被埋于尘土之中,损失过百万。三姐妹伤心欲绝,打算完全放弃,跑到德阳做志愿者。两个多月后,绵竹的干部辗转打来电话说,各地来的援建者特别喜欢绵竹年画,让贾君赶紧回去重新开张。

  “走到现在不可能放弃,总是在摸索中前行!”于是,在临时搭建的地震棚里,贾君三姐妹召集能动员的力量开始制作产品。因为地震,更多的人走进绵竹,了解了绵竹年画,“2009年到2011年,我们的产品卖得最多,全国各地的客人都来买。”在2015年全国旅游小姐的秀台上,贾君姐妹设计的具有绵竹年画元素的服装套在了旅游小姐们的身上。

  对于绵竹年画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传承困难,贾君并不讳言。她说:“如果这种遗产不与当下的真实生活相结合,我觉得很难发展下去。”如今人们越来越向往休闲生活,让贾君看到了更多与年画结合的方式。“三彩画坊”的后院是一个咖啡屋,整个屋子采用年画的元素布局。“大家可以一边喝咖啡一边欣赏年画产品,慢慢品味年画的美。”屋外广袤的农田也带给贾君很多遐想:“我还想将年画与农田相结合,做艺术田园、做年画街区,让大家沉浸在年画带来的美感中。”她谋划着在绵竹年画里呈现更多与众不同的卡通形象,更多地与年轻人结合,建立更为畅通的网销渠道。

  如今,“三彩画坊”拥有20多名员工、3家门店。在画坊的带动下,30多人灵活就业为画坊提供年画、绣品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贾君希望更多人参与到绵竹年画的传承中。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21日 05版)

[责任编辑:孙满桃]

版权声明:凡《光明日报》上刊载作品(含标题),未经本报或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篡改或以其它改变或违背作者原意的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