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农村把“根”留住

2017-01-23 05:0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新春走基层·新乡风新民情】

  光明日报记者 马跃华

  近日,记者走进福建厦门翔安新圩镇金柄村,看见村民房前的绿叶掩映下,有几个鲜艳的大字“未有厦门先有同安,未有同安先有金柄”。这些醒目的字迹,说明了金柄村的地位。依据地方史志记载,金柄开发于唐初,至今已有1330年历史,厦门第一村的名号就落在了这里。

  公元686年左右,泉州黄守恭献地建开元寺,遣其五子分布五地发展,开发金柄村的为第四子肇纶。村子的历史——金柄黄氏的起源、播迁入闽、三起三落等故事都被制作成展板挂在村民家墙上。村民家墙上的展板除了展示黄氏历史,也完整地展现了黄氏家风家训。金柄村村民委员会主任黄树木说:“村里全部都是姓黄的,我希望村民能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来的,不能忘了根本。并且从黄氏祖先的故事中,汲取力量,黄肇纶的子孙仅明清两朝就有进士9人,举人46名。”村民黄树蓝领着3岁的儿子在念家训。家训的内容对于3岁的小孩来说艰涩难懂,但是黄树蓝认为这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未来必将发挥大作用。

  金柄村《祖林垂示碑》写着这样一段话,“始祖肇纶公手植香樟树林,乃造福通族之胜迹,子孙世护勿毁。”记者看到村里那棵1000多年的唐樟树,依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传承古训,金柄村人不仅保护好村里的千年樟树,而且也将周边的生态很好地保护起来。黄树木告诉记者,常常会有人来找他买大仑山的相思树,不管出什么价格他都不同意。

  金柄是有名的文艺之乡,戏班、拍胸舞、舞狮、踩高跷、乐队等文艺团体一应俱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文艺专才。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车鼓弄”是从这里开始的。古时,这里有一对磨豆腐的公婆为打发时间,经常相互逗趣、对歌。有一天,恰巧有个民间艺人夜宿豆腐坊外面,便记下歌曲,并经过加工整理后成为风靡海峡两岸的“车鼓弄”。

  金柄村的讲古,也有着千年历史。“讲古”人在“茶桌仔”面前眉飞色舞地“比画”着,用厦门方言来传播知识。家住讲古角对面的村民黄田指着讲古角说,昨天来了一大拨陌生人,把那里“包围”了,有老师有学生。写着闽南俗语的“牌子”挂满了黄田家的外墙,好看的“牌子”顿时让这个单调的墙体生色了。黄田的老伴说:“我只懂闽南语但不识字,我家14岁的孙子会把墙上写的内容用闽南语念给我听,我也会告诉他里面藏着的‘秘密’。比如,‘一支草,一点露;壁边草靠横泼雨’,我会告诉他,做人要努力,天无绝人之路。”

  在金柄村还有一个慈德国学堂,会组织冬令营让孩子们去了解文化传统。“感恩父母,感恩众生。饮食之德,当思来之不易……”7岁的蔡颖萱小朋友张口就能念出餐前感恩词。

  黄树木觉得自己重任在肩,他努力要通过各种形式把文化根留住,进而把人留住,只有后继有人才能真正把根留住。让黄树木感到庆幸的是村里大部分年轻人并没有“流失”,他们选择留下来。黄树木打算在点燃文化“星星”之火的同时搞起乡村文化之旅项目,让年轻人留下来过上好生活。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23日 01版)

[责任编辑:石佳]

版权声明:凡《光明日报》上刊载作品(含标题),未经本报或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篡改或以其它改变或违背作者原意的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