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家园有梦翻新篇——江苏盐城特大龙卷风灾区见闻

2017-01-23 05:03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光明日报记者 郑晋鸣

  2016年6月23日,一场特大龙卷风突袭江苏盐城阜宁,7个镇22个村8004户房屋倒塌、98人遇难、千余人受伤。

  腊月二十三,风灾已过去整整211天,那个饱受摧残的小城重建得怎么样?百姓们又将如何度过灾后的第一个春节?

  党员带头灾后重建

  白墙青瓦,屋舍俨然。在如今的阜宁县陈良居委会“6·23”灾后重建安置点,记者仿佛置身江南小镇,没想到这竟是风灾的重灾区。当地群众说,这都要感谢党的好干部阜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平。从去年8月22日工程开工,到12月3日竣工,100多个日日夜夜,王平奔走在单位和施工地之间,不记得多少次放下家中的事务赶往施工地点,也不记得多少次周末加班到深夜。

  小年本该是迎新春的团圆日,但立新村党总支书记陈红明心里却有说不出的痛苦。在“6·23”龙卷风冰雹特大灾害中,他带领群众救出20多户人家,而自己的父亲却不幸遇难。今天,陈红明特意提着香烛纸马,去坟前看望父亲。他向父亲说起乡亲们的新生活,说起立新村的新面貌。“自古忠孝不两全,我是党总支书记,全村人就是我的爹妈,您千万别怪儿子!”话音未落,五尺高的汉子簌簌流下泪来。

  在救灾一线连续工作了30个小时的丹平村党总支书记王克红;91岁的老父亲被埋于废墟之下的成俊村党总支副书记王成同;用挖土车为村民打开生命通道的大楼村党总支书记孔庆成……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感动。正因为有了这些坚韧不拔、舍小家顾大家的共产党员,灾区才能重建得这么快。

  新居里面年味浓

  行至陈良镇居委会门口,耳边响起“噼里啪啦”的爆竹声。“这是俺家厨房,那是浴室,楼上还有三间卧室。”刚搬进安置房的周红楼领着记者把新家参观了个遍。“倒塌的是70平方米的砖瓦房,新迁的是140平方米的楼房。”随行的阜宁县宣传部副部长陈刚告诉记者,为了让百姓居有所安,政府对安置区的房价实施优惠政策,每平方米只售900元,还给每个受灾户55000元的补贴。“现在76户选择集中安置的群众中有73户搬进了新家。”

  离开陈良镇,沿着小路再往前走就是立新村,七排白墙蓝顶的塑料板房映入记者的眼帘。“快来吃肉圆吧,刚刚炸好出锅的!”寻声望去,只见一口铁锅架在过渡板房边,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人,热闹的气氛散发着浓浓的年味。“政府给俺们搭建了过渡板房。这不,今天过小年了,俺们村儿343户倒塌户,每户都能领上10斤的大肉圆。”

  立新村的村主任陈锦兰告诉记者,救援工作一结束,县里就组织了“一户一党员”的帮扶活动,全县受灾较重的7597户家庭,每户都能接受县里党员一对一、手把手的帮扶。

  尚未散去的阴霾

  虽然热闹喜气的年味儿冲淡了灾难的创伤,但陈刚紧缩的眉头却丝毫没有舒展。“三九四九冰上走。别看受灾群众洋溢着过年的气氛,但这大冬天的,板房里冷啊!”采访中记者注意到,过渡板房是由塑料板和泡沫板搭建而成,极易引发火灾,不能烧火取暖。陈刚有些惭愧地说:“如今只有73户受灾群众搬进了镇上的安置房。剩下的受灾群众一部分投亲靠友,还有一些乡亲通过政府补贴在县城购买了去库存的商品房,但大多数还是得在板房里过年。”

  辗转了几条小路,记者又跟随陈刚来到了一户人家,问清来意后,家中的妇人怯怯地开了门。走进卧室,一个面目清秀的女孩坐在床上,得知记者是来采访,她立即提高了戒备:“不要你们管!我不需要你们的关心!”说完后,豆大的泪珠顺着脸颊滚落下来。陈刚小声告诉记者,女孩叫陈萍萍,是盐城师范学院2012级文学院的本科毕业生,去年6月17日顺利毕业离校,不曾想刚回家没几天就遭遇风灾,被砸中脊椎中枢,下半身瘫痪。“半年过去了,萍萍仍然无法走出阴影。”陈刚叹了口气说。

  夜幕降临,采访接近尾声。回头望见萍萍家紧闭的大门和远处升起的袅袅炊烟。记者不禁感慨,灾难过后受灾群众的生活难处、内心伤痛才是重建家园最棘手的难题。若能举全社会之力为还在住板房的受灾群众提供一丝温暖,若能有更好的医疗条件和专业的心理医生,来帮助像萍萍这样的受灾者扫除身心的伤痛、重拾生存的勇气,乡亲们才能真正过上一个幸福年。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23日 09版)

[责任编辑:蔡楚培]

版权声明:凡《光明日报》上刊载作品(含标题),未经本报或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篡改或以其它改变或违背作者原意的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