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把脉地方经济出力

2017-01-23 02:42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为把脉地方经济出力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纪实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自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苏州地标企业苏州创元集团、苏州亨通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型”企业学院之后,各院系与行业骨干企业分别成立了8家“伙伴合作型”企业学院。近期,一些专业与中小企业已共建了7家“技术合作型”企业学院,企业学院在订单班学生培养、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实训就业基地建设、兼职教师任教、科研项目合作、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劳模技能大师进校园等方面开展得热热闹闹,与不少高职院校“学校热、企业冷”的校企合作现状形成鲜明对比。

  “职业院校要发展,就要找到与企业的结合点,就要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动’,围绕企业技能人才需求而‘转’,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苏工院院长苏益南认为,“一所地方高职院校要实现快速发展,归根结底要把准地方经济发展的‘脉搏’。”

  实现人才培养的“私人定制”

  一块不锈钢叶轮上15个流线迥异的叶片,从前期建模到后期加工,需要12道工序。据了解,这个叶轮正是航空发动机的核心部件。叶轮上的叶片都是由高睿杰、伏玉中、蒋宝彬三个学生和数控研究室的顾涛老师一起合作完成的。

  凭借手上这个制作精湛的不锈钢叶轮,这样的毕业生拿到企业六位数的年薪不成问题。这是苏工院精密制造工程系与昂拓科技成立的昂拓精密制造学院产教融合的一个缩影。

  在苏工院博世、昂拓现代学徒制课堂上,已经很难看到学生课桌上有现成的教科书了。他们的“课本”,是一尺见方的“活页讲义夹”。这是教师结合当前最新产业信息编写的“活页教材”。每班学生20名以内、课桌呈“U”形布置的小班化教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操作机会和交流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地方产业需求,苏工院推行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政行校联袂、师生企联合、教研用联动、学做创连贯的“一本四联”办学思路,引进企业主动参与培育对口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2013年,学院成立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组成的理事会,定期为学院发展、人才培养把脉领航。校企共同开发了近90门项目课程,出版了60余部项目化教材,其中“国家规划教材”“省高校重点教材”10余部。方案经“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学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专家反复论证后,方可付诸实施。

  此外,学院继续推进校企合作的“十百千工程”战略,与苏州市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小企业协会签订合作协议,以此为平台与近万家企业建立联系。企业学院将覆盖全院35个专业,将企业的个性需求与专业紧紧对接,真正实现学生培养的“私人定制”。

  教学与企业、产业的紧密贴合,让苏工院的毕业生得到社会广泛认可,近五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其中60%以上的毕业生选择在苏州就业。

  “摔打”出一批双师型教师

  学院机电工程系教师储建华的另一个身份,是莱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专家。近日,由他率领的博士科研团队联合亨通线缆、凌欧科技成功研发出一款高效电机控制器,填补了我国线缆行业线缆自动成圈设备的空白。

  为了增强教师队伍的实力,学院创新性开展与企业联合招聘引进博士的举措,目前学院有博士70人,在江苏省高职院校里名列前茅。近年来,校企联合成立5个科研团队,企业学院获得专利授权380项(其中发明专利41项),软件著作权39项,教师承担横向课题539项,获得服务经费2176.5万元。

  同时,该学院还建立制度,积极鼓励老师“走出去”。学校将企业实践作为教师、干部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为提高教师的职业化、工程化水平,学院每年选派40名至50名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院所等进行半年以上的脱产实践活动,全体教师每年都要下企业调研半个月。用学院校企合作与就业工作处副处长王震的话说就是,“要在企业生产一线,‘摔打’出一批‘上得了课堂、下得了车间’的双师型教师。”

  培养视野宽阔的双师型教师,不仅要“进企业”,还要“出国门”。2016年,苏工院专门拿出300万元,为教师创新能力培训“买单”。截至2016年11月底,已派出118人次赴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学习、调研,努力打造一支“职业化、工程化、国际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企业专家进学校,为培养人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学校专家进企业,为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带来实在的好处,同时也反哺了学院的发展。”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薛峰认为,“把准地方经济的’脉搏’是基础,在为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学校发展自然也就进入了’快车道’。”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23日 03版)

[责任编辑:石佳]

版权声明:凡《光明日报》上刊载作品(含标题),未经本报或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篡改或以其它改变或违背作者原意的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