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光明日报记者 耿建扩
“看,这个叫碾子。我们小时候就用它把高粱、谷子、稻子等粮食脱壳或碾碎。”2月1日,在河北省柏乡县朵村村史馆,几位返乡过年的游子,饶有兴致地欣赏着一件件老式生产生活用具,回味起孩童时光。
跟随该村党支部书记曲二秋走进这个村史馆,记者发现,黑白电视机、风箱、马灯、镰刀、扁担、老式纺车……百余件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物件,在这个3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重现风采。
曲二秋介绍说,为传承和保护历史文化,为后人留下更多的“乡愁”,去年,他们建立了这个村史馆。“希望通过这个村史馆,能把几代农民生产、生活的历史展示给后人,让后代在品味传统文化之时记住家乡人民的劳动精神和光荣传统。”曲二秋说。
采访时,不时有村民到村史馆参观,65岁的贾臭就是其中一位。自村史馆开放后,他有空便带着孙子来溜达溜达。贾臭喜欢对着馆里陈列的一件件老式生产用具,跟孙子讲述过去村里的故事。“现在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村子也建设得越来越美。村史馆展示了朵村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记录了朵村发展的脚步,这是留给我们子孙的一笔财富。”贾臭说。
对于已上初中的荣向阳来说,虽然从小生长在农村,但对不少展陈在村史馆里的物件仍感到新奇:“看了这些过去年代用的工具,对于老一辈们艰苦创业的精神就生出敬佩之情。”
今年62岁的村民赵满喜说,村史馆建起了全村人的精神家园,人们来到这里,看看昔日自己经历过的年代、生活过的环境、使用过的农具,很兴奋。再和老邻居、新朋友拉拉话,谈笑间距离更近了,心更暖了。
据了解,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柏乡县不少村庄都建立起了以村落文化为主题的村史馆,有的展示旧时生产生活用具,有的展示村落发展历史,有的展示当地特色传统手工技艺,还有的收集了村里大事、乡贤名人、道德模范、好人好事、村规民约和风土民俗等内容,展示村里历代名人乡贤,让本村历史和文化熏陶后代,使乡贤文化的脉络得以延续。
版权声明:凡《光明日报》上刊载作品(含标题),未经本报或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篡改或以其它改变或违背作者原意的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