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新战略带来新气象】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这是江苏省常州市2016年群众文化工作的“成绩单”:12005场社区文艺巡演走遍全市420个社区;387项高雅文化艺术展免费向市民开放;268项与除夕等传统节日相关的特色活动,参与人数超过120万人次。
如何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对高品质文化的需求?常州市致力于“文化供给侧改革”,大力实施“文化惠民计划”。“文明社区天天乐”“文化100”“文化点亮生活”这三大品牌活动的开创和持续开展,标志着常州探索出了一条文化惠民的新路子。
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都是歌舞节目太单调,我们要看滑稽戏,最好还有小品、相声等节目。”2016年年底的一场文化需求调查中,常州420个社区有八成居民都希望社区文化演出的形式更多样。
“需求对位,老百姓参与的积极性和活动满意度才会有质的提高。”常州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李萍告诉记者,以“社区天天乐”为例,每年一次大调查、制定来年政府采购计划;每月一次小反馈、制定月度演出调配表;每周的演出节目单,也必须提前跟社区沟通、再确认。
“经济发展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化发展也需要同样的思维。”常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光辉表示,以前都说“送文化”,有什么演什么、演什么老百姓就得看什么。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娱乐的选择增多,政府若不改变文化供给思路,就会失去阵地,要变“送文化”式的“大水漫灌”为讲供需的“精准滴灌”。针对市民感慨的“年味淡了、传统丢了”,常州市委宣传部还策划了“文化点亮生活”主题活动,通过灯会、民俗表演等,让市民重温传统。
变“一人敲锣”为“众人打鼓”
早在2016年年初,常州就率先成立了“常州市‘社区天天乐’文化惠民服务中心”,优化整合全市群众文艺资源,市委宣传部、市财政购买“惠民演出”,为市民提供更多高品质的文艺节目,开启了群众文化工作的社会化运营探索之路。
运用经济杠杆,撬动社会资本。“社区一万多场演出,政府提供300万元资金和必要的资源接引,由社会组织通过品牌打造、资源整合和项目运作,保证并不断提高‘社区天天乐’文化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常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明辉告诉记者,通过社会协同,既能实现政府“花小钱给社区办大事”的目的,又能形成人人出力、人人受益的社会氛围,“合奏”出群众文化“大乐章”。
“政府搭台,百姓唱戏”。常州市“社区天天乐”文化惠民服务中心主任赵倩说,“社区天天乐”从最初的专业院团演出,到培育出群众文艺演出团队近1300支,15万人次的市民登台表演,4400多个精品节目入选节目库,累计演出3.8万多场,惠及市民600万人次。
变“以娱为乐”为“以文化人”
三大品牌活动,为常州市民端出了可口的“文化盛宴”。然而,解决了文化活动多样性、普惠性的问题,常州又是如何做到文化不仅仅具有娱乐的功能,还能成为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抓手的?
记者来到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寨桥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内,孙英正带领社区居民排演方言情景剧《好媳妇立家规》。“2016年,《好媳妇立家规》在全市巡演了8场,观众看了都说好。”孙英介绍,“作品取材于社区生活中的家长里短,用身边事影响身边人,确实能给大家带来很大的触动。”
“文化育人,是常州市委市政府实施文化惠民的题中应有之义。”徐光辉告诉记者,他们鼓励像孙英这样来自民间的文化工作者,多创作“接地气”且富有感染力的原创文艺作品。
文化向下扎根,道德向上攀登。截至目前,常州入选“中国好人”54人、入选“江苏好人”73人,“最美常州人”更是不计其数。文化繁荣,城市文明,常州“文化惠民计划”已经结出了美丽的果实。
版权声明:凡《光明日报》上刊载作品(含标题),未经本报或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篡改或以其它改变或违背作者原意的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