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总书记文代会作代会重要讲话精神笔谈】
作者:马建辉(红旗文稿杂志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要求文艺家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他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这个论述透辟而深刻地阐明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以及对于文艺创作的意义。
文化是人类灵魂的重要哺育者。坚定文化自信是文艺创作的立心铸魂工程,文艺作品的骨气、个性、神采无不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在一个较长时期,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历经欧风美雨强势激荡,一些文艺创作虽然操着国语的形式,但其实质却似乎得了“软骨病”,无精打采、失魂落魄,成了文化上的寄宿者,精神上的异乡人。这样的欠缺主体意识的作品,显然无法承担振奋民族精神的重任。所以,对于文艺创作而言,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显得特别重要。
我们的文艺创作,必须确立中国主体意识和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包括文化主体意识在内的中华民族主体意识的自觉和高扬。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一伟大实践中,中国的主体意识得以鲜明伸张和发扬。而一些文艺创作者和社会科学研究者,不仅忽视中国主体性,反而盲目地“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这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背道而驰的。
没有中国文化主体意识的确立,就没有文化自信。那么,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在哪里呢?如何建构自觉的而非盲目的文化自信呢?我认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文化原野上所发现、唤醒和构建起来的人民文化,我们的文化自信正成长在人民文化的沃土之上。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文化从来都不是抽象的。他明确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文化在这里显然不是抽象的泛指或空洞的能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都是具有鲜明人民性特质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民性更是其最本质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文化自信,正是对于人民文化的自信。中国主体性,在本质上也正是中国人民的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之后,紧接着讲要“坚持服务人民”,二者之间的联系值得深思。或许正是在人民文化或文化的人民主体的维度上,才可以正确理解“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艺的心如何立,魂如何铸?其关键就在于文艺家应确立起坚定的对于人民文化的自信。鲁迅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人民文化是民魂的图谱,唯有人民文化振起,确立起对人民文化的自信,文艺家才有可能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
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基本前提。文化自信首先来自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建立在深刻理解之上的真诚认同。有的文艺家在内容表现、创作手法、技巧使用上过于倾向于学习和模仿西方,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走向世界,而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审美精神则很隔膜,或理解得不准不深不透。没有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便无从确立。因此,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只有坚定了这样的文化自信,文艺创作才能具有中国主体性,才能有中国根、中国心、中国魂。
文化自信,本质上是价值观自信。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遑论文化自信。因此,文艺家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自觉将其转化为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精彩的中国故事,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具有鲜明中国风格的时代佳作。确立价值观自信,同样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中汲取营养和力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取向,比如天下为公、民胞物与、义以为质等,其内涵经过科学理论的阐释和发展,就会如马克思所说,“在一种高级的形式下复活”,并体现为一种具有民族文化底蕴的当代价值取向。
民族自豪感、国家荣誉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文艺家要把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作为创作的永恒主题,要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以优秀文艺作品去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中华民族的英雄是中华儿女的优秀代表,是民族脊梁、祖国骄傲。对英雄,文艺家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精神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
正确的历史认知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文艺家要正确认知和表现中华民族历史。没有历史感,就很难有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文艺家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必须有史识、史才、史德,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娱乐化。立文化自信,必先立其史。只有尊重历史,自觉传承,才能创作出有根基、有底蕴、有血脉、有文化的文艺作品。文艺的创新性也应与历史感相结合,着力实现中华禀赋的时代化。文艺创新不是隔断历史,而是传承创新、推陈出新。在文艺创新中,文化血脉得以延续,文化精神得以巩固,文化精粹得以弘扬。这样的创新,才能为人类提供独特的历史启迪和正确的精神指引。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以文化自信为文艺立心铸魂,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破除“心中之贼”,破除各种虚无文化、虚无历史、虚无价值、虚无人民、虚无英雄的思想倾向和创作倾向。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为文艺创作补钙壮骨、益气养心,使其具有鲜明而顽强的民族精神独立性,充分发挥其振奋民族精神、助力民族复兴的作用和力量。
版权声明:凡《光明日报》上刊载作品(含标题),未经本报或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篡改或以其它改变或违背作者原意的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