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晋剧:黄土高原上的悠扬古韵

2017-02-08 04:1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中华文化溯源·晋剧】

  春节期间,山西省晋剧团安排了一批精彩剧目下乡演出。而“晋剧名家荟萃专场演出”,更让山西人在佳节一睹名家风采。

  其实,人们的喜爱早已超出了戏曲本身,从道具到戏台,无不考究。自唐以来,许多华丽的土木建筑留在了三晋大地上,仅遍布乡野的古戏台就有3000余座。

晋剧:黄土高原上的悠扬古韵

①山西各地有星罗棋布的乡间戏台。图为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的汤帝庙戏台至今还延续着每年一度的传统庙会演出。

晋剧:黄土高原上的悠扬古韵

②经典晋剧《打金枝》剧照

晋剧:黄土高原上的悠扬古韵

③当代晋剧领军人谢涛塑造的傅山形象 均为资料图片

  在山西,随意走进一个老村子,几乎在村中央都有一座略显败落的戏台。虽已苔迹斑驳,但依然难掩古戏台的气派庄严。作为戏曲的主要载体,它承载着三晋大地历史悠长的文化,见证着古村镇曾经的繁华,留下了一块离不开也忘不掉的精神圣地。“演千秋史事尽是悲欢离合,看满台角色无非善恶忠奸”,古戏台的辉煌正印证了这片土地作为“中国戏曲摇篮”的美誉。

  在山西最具代表性的还要说晋剧,也称中路梆子,百年悠扬的梆子声给这片黄土地带来了灵气,也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内心慰藉,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听到浑厚悠扬的梆子声,乡愁立刻涌上心头。

  “道光皇帝登龙廷,山西梆子又时兴。”在老艺人嘴里,关于中路梆子的起源,有着种种传说,为晋剧平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谈晋剧一定离不开晋商。作为同根同脉同时代兴盛起来的两大山西名牌,二者联系千丝万缕,都蕴含着浓厚的山西人文精神。

  “晋剧的兴起离不开晋商的辉煌。”山西省戏剧研究所所长祁受斌说,道光年间的蒲梆北上,不仅轰动了太原,而且也震撼了北京,这正迎合了一批富商大贾们的娱乐要求,于是他们以承包形式,邀请蒲梆班社在中路演出,剧种仍为蒲剧。

  到了咸丰初年,蒲梆开始冷落下来,令富商们倍感失望,于是少数人便开始邀请赋闲文人、票友以及秧歌、皮影艺人等,拟创立自己的剧种。到了咸丰中后期,经过众多班子的努力研讨,终于在继承蒲梆音韵和锣鼓经点的基础上,结合中路秧歌等唱腔特点,孕育出一个新的剧种,并初步形成了中路梆子的雏形班社,开始试点演出。

  到了同治初年,新型中路梆子的出现,受到了更多富商财主们的青睐。于是先后成立了上、下聚梨园班,四喜班,四兴班,四庆班等班社,至同治末年,中路梆子班社已在山西中路,以至北路少数州县初具规模。

  中路梆子沿着山西商人的足迹一路向北拓展,《立言画报》记载,清末张家口“大部分商业,都操在山西人之手。因此山西梆子腔便占据了娱乐事业的第一位。”“演时真能万人空巷。”直到今天,中路梆子仍是内蒙古、河北张家口地区及冀西井陉一带、陕西榆林地区的主要戏曲剧种。

  黄土高原上土生土长的晋商,大都喜爱这种富含乡情的乡音乡韵,他们以自己炽热的乡土情结和强大的经济实力,构建了一个个晋剧摇篮,让稚嫩的晋剧艺术一步步发展壮大走向成熟。

  在三晋大地上,晋剧从不缺少拥趸。每逢周末的夜晚,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的剧场总是热闹异常,古老的梆子声和悠扬的唱腔让观众听得如醉如痴。

  晋剧唱腔和表演中,既有梆子腔的激越、粗犷,又有比较圆润和工细的独特风格;既能表现慷慨激昂的历史故事,也能表现优美健康的民间生活。正是这种粗犷与细腻巧妙结合的艺术形式,为晋剧赢得了众多观众喜爱。

  “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的艺术表现风格。

  晋剧传统剧目丰富,经常上演的有二百多出,每一部戏无不表现出独有的特点。晋剧弦乐牌曲有上千种,表现形式十分丰富;打击乐的锣鼓点,也有四五十种。晋剧行当,分传统的生、旦、花脸三大行为红、黑、生、旦、丑五行,清末民初,已形成五大行,十五小行。

  “翎子功、梢子功、帽翅功、水袖功、扇子功……加上流派纷呈、各具特色的唱腔艺术,共同营造了绚丽多彩的晋剧舞台艺术。”山西省晋剧研究专家李金海说。

  一代代身怀绝技的艺术大师们,创造了晋剧的一次次辉煌。不必说甩发、马鞭、把子、椅子诸功样样娴熟的高文翰,不必说风靡一时的“三盏灯”郭坤,也不必说“晋剧皇后”的王爱爱。但是,说起晋剧却总也绕不开一个人——“山西梆子大王”丁果仙。

  作为晋剧史上的一个高峰,丁果仙创造的晋剧丁派艺术对中国戏曲具有独特的贡献。丁果仙唱、念、做俱佳,她的唱腔字正腔圆、炉火纯青,已经成为晋剧须生的典范;她的念白,在蒲剧的基础上融进了京昆气韵,铿锵有力、句句入耳;她的做派潇洒、自然、适度,有诗一般的意境,她真正把中路梆子须生和老生表演艺术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2016年,晋剧《于成龙》在国内成功巡演,又一次让国人领略了晋剧的魅力,艺术家谢涛的表演令人耳目一新。他作为当代晋剧的领军人,分别两次获得过“梅花奖”“文华奖”和“白玉兰奖”,在晋剧界独此一份。分析成功“秘诀”,谢涛说了十二个字:“尊重传统,勇于创新,挑战自我。”

  当看到传统晋剧年轻观众越来越少时,谢涛独辟蹊径,到山西大学音乐学系学发声、学声乐,研究“洋为戏用”的唱法。挑战自我,谢涛还成功塑造了范进和傅山两个不同的晋剧经典人物形象。

  “只要羊能上去的地方,人就上得去。只要人能上得去,咱们的戏就要上去。”晋剧名家胡嫦娥自幼学戏,39岁时就获得“梅花奖”。为了让更多的人欣赏晋剧,她创办了自己的剧团,每年演出上千场。

  百年晋剧发展史,既有前辈艺人艰难拼搏的开创史,又有后继艺术家们传承与创新的发展史,其间,历经数代,薪火相传,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

  也许,绕不开的晋剧艺术大师丁果仙,真正留给后人最为宝贵的是她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坚定执着的敬业精神和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

  艺术源于生活,经典在于传承。这些年,山西戏剧界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摘取了四十多个“梅花奖”,一批批新人辈出,只是各种戏剧包括晋剧逐渐走下坡路的现状,无法回避。

  “走过百年的晋剧,如何能够触动当下人们的艺术神经,获得历史感和现代感融汇的审美体验,还需要我们继承传统,守本创新。”李金海说。

  (光明日报记者 杨珏 李建斌)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08日 09版)

晋剧:黄土高原上的悠扬古韵

扫一扫 开启中华文化溯源之旅

[责任编辑:邱亭]

版权声明:凡《光明日报》上刊载作品(含标题),未经本报或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篡改或以其它改变或违背作者原意的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