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培训成为教师的“福利”

2017-02-18 04:3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主持人

  尹后庆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教育学会会长

  论坛嘉宾

  任友群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

  袁振国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

  顾泠沅  上海市教育科学学院原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顾志跃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

  徐 红   上海市实验学校校长

  周增为  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主任

  闫寒冰  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

  编者按:我国在教师培训方面一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到目前为止,教师培训的提升空间还很大。日前,由中国教育学会、光明日报教育部主办,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教育学会承办,上海市实验学校协办的教师培训专题教育沙龙在上海举行,与会专家围绕如何突破教师培训瓶颈、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更好地武装培训者等一系列话题展开探讨——

让培训成为教师的“福利”

2月13日,江苏连云港某小学的学生们在上“十四年抗战”历史课。耿玉和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1.不断学习已成为生活需求

  尹后庆:2010年我曾经代表上海市参加过25个全球最有影响力城市的市长会议,在会上讲上海的教育究竟有哪些经验。当我说到上海的教师培训的时候,特别是提到上海从1989年就通过了一个市政府的法令,也就是《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条例》,其中规定每个教师每五年必须接受240个学时的进修。说到这里的时候,我没有想到的是引起了全场鼓掌。一个美国人就问我:“你这240个学时的进修,钱谁出?”我说,是上海市政府财政出。这个回答之后,全场第二次鼓掌。因此我想也许美国的老师,真的是把培训看作是对他们的福利。所有的老师用自己的肩膀托起了一所所学校,一所好学校一定有一群好老师。老师的成长跟学校的发展是一个共同体,因此假如说老师在一所学校里面工作非常荣耀,他一定是享受到这所学校给他的成长空间。因此从这个角度讲,这就是他的福利。

让培训成为教师的“福利”

尹后庆

  我在这里提出几个问题:第一,中国大规模的教师培训究竟面临哪些问题?第二,我们已经面临了信息化的浪潮,信息化究竟对今天老师的发展会带来什么影响?或者我们怎样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加快老师的成长和培训?第三,今天大规模的教师培训,我们的培训者究竟需要承担怎样的任务,需要发展什么样的素养?

  袁振国:我想要表达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教师培训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今天这个题目是“教师培训是一种福利”,这是有时代特征的。举例来说,现在很多家庭都有汽车,假如我们给你家里发汽油券,你会觉得这是一种福利吗?你肯定会觉得这是一种福利,因为你这个车是要加油的。这个车开到半路上,给你免费的加油券,这当然是一种福利。但是,如果你家里还没有汽车,你用不上汽油,这个时候汽油票对于你来说就谈不上是福利。我们今天讲教师的发展,教师进入教师职业之后需要不断加油。如果他不能够加油,或者他不再加油的话。从教育工作的角度来说,他就不能成为一个再胜任的教师。我们所谓“一朝学习,终身受用”的历史已经过去了,现在是需要不断发展、不断更新、不断充电的职业需求。

让培训成为教师的“福利”

袁振国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他的生活质量、他的个人幸福感在社会生活当中需要不断滋养。否则他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会下降。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培训对教师来讲是一种福利。

  教师总体上来说是一个传授基础知识的职业,知识本身没有什么创新,老老实实把基础知识,基本道理、基本原理、基本公式让学生掌握即可。一个教师如果一辈子就是从基础知识教学到退休,从知识本身来说没有觉得有需要再学习的必要。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教师容易成为在社会生活中对社会变化不敏感的职业。

  有大量的数据表明,教师阅读的自觉性,教师学习新东西的动力是比较薄弱的。现在我们的应试教育又更多的是基于考试的一些内容,这些已经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了,他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补充新的东西。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学生的成长经历、活动方式、思维方式和我们做教师的童年、青少年时的状态是不一样的。

  如果现在的教师不能够在社会生活当中主动去接受各种各样的从基本的电商到通讯、到人际交往的方式,那么跟所有不学习的人一样要被边缘化。这种边缘化的结果,就是我们自己的信心和对生活的感受会下降。因此现在这个世界中不断地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已经成为一种日常的生活需要。

  因此,我们能够为教师的培训提供引导这个时代发展的内容就显得尤其紧迫。相对于这样一种要求来说,现在教师的培训确实是存在着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从总体上来说,我们的教师培训观念还比较传统,没有能够反映这个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基本上还是一种知识传授型的培训模式,还是一种提升学历、学科知识的帮助。当然,各个地方,像上海这样的一些地方,已经有很多先进的学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样一种变化,也给我们不断注入新的血液、新的内容。我们可以从这些新的组织形态当中、各种各样的活动方式当中得到很多的借鉴。

  在这里我要表达三个观点: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要把教师培训的专业化提高到一个高度,把它作为教师专业化的最重要的保障。什么叫教师培训的专业化呢?我的理解是:一要有专业标准;二要有相应的课程及相应的内容;第三,现在我们培训者专业化的紧迫性已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目前确实普遍存在着培训者跟不上受培训者的变化、要求的情况。

  其次,教师培训应个性化。过去有全国要培训一百万名、各个省要重点培训十万名,师范直接抓一万名骨干的培训计划。但是现在这种大规模的培训普遍在下降,教师普遍是“学校要我去培训”的精神状态。为什么没有成为教师自己需要?因为个人的需求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现在在中小学讲“因材施教”,可是培训却不注重因材施教。我们中小学统一的课标、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材,还在想办法因材施教。可是中小学校教师却没有。很多培训,就是找个专家来说一说,这个专家讲什么也不知道,来了之后才知道他讲什么。所以提高教师培训需要能够有针对性的、能够向量身定制的发展。

  再次,提高培训的信息化程度。现在有一个非常好的抓手,就是通过信息技术、通过网络技术抓培训。也许网络技术是真正能够使教师培训提高效率最重要的保障,怎么通过信息化的手段,通过平台的搭建,通过微信课程、各种各样的课程内容来开发,通过现代大数据的分析,学理、从学术上去了解各个教师不同的需要,然后提供好的泛载的教育,把这种集中的大规模的学习变成一种分散的,每个人选择自己时间的方式来进行,我觉得这个空间很大。

  2.无序低效怎么破解

  顾泠沅:关于培训瓶颈的问题。老实说,瓶颈很多。最难的题目就是教师培训历来无序低效。以前教师们说的是培训“无效”,理由是三个月培训回来后上课还是老样子。所以现在也出现一个问题,哪些东西是我们职前要培养好的?哪些东西是在在职的过程中间培养起来比较有利的?我觉得这个还没搞清楚。

让培训成为教师的“福利”

顾泠沅

  在职培训侧重点放在哪里?在职前后有没有区分?我觉得这个区分,恐怕也是一个瓶颈之一。在职来解决之前的事情,不对。比如说,教师进修学校是中西建置,我要培训的人是华东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的学生,这些要分割开、区别好,哪些事情是职前的事情,哪些东西可以放到后面弄。

  我做了四五十年的教师培训了,现在的培训低效,如果要培训有效,该怎么办?第一,要明确需求。第二,现在的经验有哪些你是没有的?这要明确。第三,要有行动反思。我非常强调“反思”,做教师的反思就是行动中反思。碰到一个教育问题,我采取某个有作用的做法,这要保留下来,没有作用的则在下一次中去掉。关于培训者的问题,我一直在呼吁搞联盟。

  我曾经随教育部到硅谷考察网络培训问题,当时接待我们的是首席科学家叫布朗,他说:“关于网络培训,目前书本上没有的有三条。一是移动,随时随地可以学习。二是互联,空间丰富的人机互动、人人都可以互动。三是网络往往是多数人的小努力,还必须有大努力。”我觉得这第三步是很重要的,每一位教师的培训要有效果,除了要有多数人的碎片式的努力,还必须要有少数人的聚焦性努力。

  顾志跃:我站在教师的角度谈一点教师的心声。现在大多数教师都被要求专业发展,但是大多数老师都不知道什么是专业发展。你要我到底到哪里去?这是当前培训当中最大的瓶颈。

让培训成为教师的“福利”

顾志跃

  现在大多数教师的现状是“该做的事情我都会做了,接下去怎么做不知道”。所以很多老师是等在那里,用一种勤奋的工作态度去等着自然长成优秀教师。他觉得我只要认认真真上每堂课,十年教龄之后总得给我一点回报吧。

  实际上现在大多数老师只有一种教学胜任感,我知道课应该怎么备,课应该怎么上,和学生应该怎么打交道。接下去后面一步,应该从教学的胜任感发展到教学的效能感。如何达到效能感呢?从知其然能完成规定的任务,到怎么能够把这个任务完成得更好,可能很多比较有进取心的老师都有这种想法的,他想要做,但是怎么把任务完成得更好,他不是很清晰。其实我觉得对于老师来说,他要想把任务完成得更好,实际上必须要关注一件事情。什么事情呢?今天的教材当中提供的内容,有没有我们班学生不熟悉、不了解、不适应、不喜欢的地方?因为毕竟教材不是教师自己印的,教材是现成拿来的。按照这个拿来的教材、教案,给我们这个班级学生上课。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背景,学生的认知方式是不是能接受这一套东西?不能接受的话,我怎么通过调整把它变成学生能接受的、能学习的东西,这就是一种效能感。假如一个老师想把事情做得更好,这种老师就有专业发展动机。他在研究的过程当中会逐步完善自己、改进自己。所以第二步就是怎么能够点燃这个老师的教学效能感。这个实际上是所谓教育有法、教无定法的本质东西。一个老师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现在老师的职业状况,大多数是不知道我到底是在专业发展还是不发展,到底自己的专业生态情况怎么样。所以我觉得,恐怕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引导教师理解职业。合格教师靠培训、高端教师靠培养。比较简单的解释,就是培训可以客观打造。但是培养一定是要激发积极性,高端教师你是培训不出来的,一定是既要有条件,又要有他自己个人的进取心。假如自己没有个人进取心的话,高端教师再培养也培养不出来。所以我一再强调,高端的人一定要有这个“进取心”。

  任友群:经济社会发展了,硬件的投入慢慢增加了。现在有一部分中西部的地级市已经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他们逐渐认识到,培训是要花钱的。这个是很重要的观念。

让培训成为教师的“福利”

任友群

  用信息化来推进农村教师培训,这是很需要去研究的。培训的时间安排也很重要,基层农村有很多很感人,又很无奈的事情。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村小,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萎缩成了教学点。越萎缩,教学点上的老师就越少。到现在仍然还有一师一校的教学点。两三个老师一个点的也有,这种点的老师基本上是腾不出时间参加培训的。举例来说,婺源那么美丽的地方,一个50多岁的女老师带30个孩子在教学点,这30个孩子有一半晚上要住在这个教学点上,她还得伺候这些孩子的生活。你说她出来两天接受培训行不行?没办法。这个老师很感人很值得人敬佩,但是她能管住这30个学生不出事情已经很不错了,教学质量可能无法顾及。

  现在农村基本上都改制了,如果中心校能够形成一定的网络分布,中心校和县一级又能形成一定的网络,层层传递也能够节省不少。农村确实有一部分老师需要兼课,我觉得日常的培训还是非常重要,当然最好是帮助地级市和县域,帮他们建立培训体系、培训规范。通常我要选择好的培训老师,一定是来自于一线优秀的老师。比如:将县中的一个优秀老师,调到教研室。但是实际上像江西这样的交通并不落后的地区,教师培训还是很亏欠的。我现在就想着要解决这一类的制度,要保证管道的通畅。

  3.为自己,因需而训

  周增为:怎么来理解培训是福利?我认为,所谓培训成为福利,就是让教师拿到专业的支持和获得,获得什么呢?给了他这个福利以后,他能够拥有不可替代的能力与地位。这是一种职业的特惠性,也是一种专业的附加值。我把它称之为一种增加值,所以才能称之为福利。为什么到了30岁以后,尤其是到了一定的层级的老师就相对稳定,不会随随便便的跳到其他的行业?因为附加值多了,而附加值多了,在这个领域就获得了话语权,一种体系性的东西坚定下来了。

让培训成为教师的“福利”

周增为

  我个人有一种非常迫切的呼吁:要把脑科学的知识,作为一个教师基础的结构放到里面去。伊顿公学前任校长说过,学生在不同年龄当中大脑的形成过程是不一样,而且皮层结构也是不一样的,控制性不一样。但是在这个方面,我们有多少教师了解相关内容呢?我们只是讲心理、个性,但是事实上在这里面缺少系统性的一些知识。现在即便是师范类的课程,都在弱化这些。所以首先应该把脑科学研究的以及把引导人发展的东西作为今天教育最主要的。第二个我觉得除了从自然领域当中研究人的知识,还应该把人的社会性也放到教师培训中来考虑。要告诉老师们,这些孩子将来不光是要在知识上有所掌握,还要是社会的人。人和人应该有正常的沟通、理解,我们今天是在人的社会里面。怎么样去建构一个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我们的老师天天会大量看微信,你怎么指导辨别真假?老师们需要有更快捷性的和他生活方式相连的网络系统。我觉得教师的培训是一个迭代性的系统,这个迭代性不是在形式上的,是在内涵上的。我认为,今天可能归根到底要关注到对于人的一种理解。如果能够把对人的理解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树立起来,我想很多东西也就有效果了。

  徐红:实验学校怎么把教师的培训当成一种福利?从一开始我们有几个概念是蛮清楚的。

让培训成为教师的“福利”

徐 红

  首先,从教师的专业发展或者自己的成长,从“为学校”到“为自己”。我们从来都不提“蜡烛精神”,我们提倡“火炬精神”。也就是说,我作为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我首先是为自己的。我既然入了这个行,我要有自己的专业发展,我要有人生价值或者是获得感或者是人生价值的实现。当你成为一个优秀教师的时候,你为这所学校添彩了。只有这样,他才有动力。最简单的,职称升迁需要专业的发展。你要比拼别人的时候,你自己要有能力。你要能够做到真正为学生,然后成为一个被人尊敬的人。这一点实际上老师们会在一系列过程中慢慢体会到,比如:我们每次上课都给老师录光盘。将来他评什么,马上就拿得出来。不需要为评骨干再上一节课,为评职称再上一节课。他在任何寻求进步的过程当中,学校已经帮他全部打点好。这个时候他会觉得,这个是为我自己,而不仅仅是为了学校的发展。

  其次,从全员培训,走到因需而训。为什么我们现在要下移?我觉得下移到学校,只要校长愿意把这支队伍建设好。一个校长最要紧的任务,就是把一支教师队伍带好。把它放在校长手里去做教师的培训和培养,我觉得是最容易抓牢的。而且校长会对每一个老师的个性特点、学科分布有所了解才可以调动资源,做到因人而设、因需而配。

  第三,从提专业发展到提职业满足或者价值提升。有的老师会讲:职称我不要评了,我弄到中级就可以了。这个时候在学校里,一定要有整个校园的文化引领,这个引领包括尊重老师,同时还要给予信任。即使是退休的老师,都要让他有价值的认同感,就是对这个学校的价值认同感。有了这三点,一个教师想要在一个学校止步不前,多少也会感到难为情的。知识分子需要尊重,我们就抓住了知识分子的特点,他对老师、家长和学生是有认同需求的。你说都不认同了,你在学校里还怎么教课呢?这方面我的具体经验是:宽松的、自由的环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土壤。追求人生价值,则是专业发展的内需。实验学校从2000年到2016年,我现在可以讲这句话:我们的老师们,还是非常愉悦地在做学科发展。

  闫寒冰:我们看到专家学者包括优秀的教师,不愿意把自己最精品的案例放上来。这里就涉及一个机制的问题,我们看一看当前教师培训的机制是什么?在座的各位专家都是比较了解的,一个是学时三元或者五元,是按照量来决定培训的收费。我们还看到很多教师培训资源都在那儿荒着。大家都说:这个课不好、讲得不好。但是实际上那个课也有教师讲得很好,但是那个课却是荒着的,因为好与坏没有流动起来。这其实都涉及机制问题。

让培训成为教师的“福利” 

闫寒冰

  只有关注了质量,培训才能受欢迎,才有生存的基础,可能才会有更多的引领性等。可能培训界在考虑的时候,在这个动力机制里没有考虑到每一个利益相关人。如果这一块能够打通的话,让这个资源活起来。即便现在的资源不够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只有好的才能生存,大家都往好的方向努力,肯定以后会越来越好。所以要打破目前僵化的体系,形成科学的基于质量的培训项目评价和收益体系,然后形成良性的动力机制。

  培训者专业化,刚才专家们都谈到了。我谈一个观点,对于培养者的能力的要求,主要集中在培训设计和培训实施上,基本上就是困在教育领域这一块。我们研究一下其他相关的标准也是这样,但是我们后来参照了一个非常有名的美国的培训与发展协会为培训者能力设计的模型,他们除了教学设计和培训实施,还有全球思维、知识管理、教练能力、变革管理。我们不是说要照搬他们的,但是如果在教育领域内谈教师培训,相比较他们所考虑的内容,我感觉涉及一些管理的、涉及一些变革的、涉及一些个别指导的,可能还是我们关注不够。

  最后,我想强调一下,互联网如何催化培训质的变化。目前我看到一些“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论坛”,发现大部分的当前实践是远程和移动学习。把远程和移动学习当成了“互联网+”,我们看到专家的论述是要把它当成一个化学公式,不是物理公式。远程和移动学习,是更快更多的概念,是有点物理公式的概念。所以一定要往智慧体方面转化。你认为他有这个方面的潜能,你培养他。你认为他没有这个潜能,就不会去管他。比如说过程管理,我们都知道现在其实互联网很多是停留在人和人之间的互动。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人和人之间的互动,但如果网络本身也有智能,其实也是可以跟网络进行互动的,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18日 10版)

[责任编辑:王丽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