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音乐剧如何接地气

2017-02-24 04:0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音乐剧如何接地气

——《摇滚·西厢》导演陈刚谈音乐剧本土化创新

光明日报记者 牛梦笛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张进进

  两年前,导演陈刚创作的大型原创音乐剧《摇滚·西厢》在北展剧场上演,获得了良好口碑。剧中,陈刚运用了中国古典名著《西厢记》的故事内核,加以对当代人爱情观念的解读,并巧妙地配合西方音乐剧和摇滚乐的形式,是一次音乐剧本土化的积极探索。

  音乐剧如何进行本土化创新?如何更接地气?记者专访了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摇滚·西厢》导演陈刚。

音乐剧如何接地气

《摇滚·西厢》音乐剧中的崔莺莺和张生。吴平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记者:您认为中国音乐剧创作应该如何融入中国元素?在西方音乐剧引进方面,本土化应该如何体现?

  陈刚:音乐剧的民族化,首先是题材内容的民族化。音乐剧的民族化要选择反应当下、贴近现实生活的话题,讲述中国老百姓关心的故事,并不是在舞台上将戏曲或者民族化的符号生搬硬套。表演形式终究要为内容服务,中国原创音乐剧要想被国内普通老百姓广泛接受,就需要从本土市场的需求出发,摸准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脉搏。没有文化个性的音乐剧很难吸引观众。

  音乐剧是“舶来品”,在我们引进西方音乐剧的同时,除了借助音乐剧语言找到属于民族的、独特的故事讲述方式以外,从技术上提升音乐剧的质感也是吸引观众走进剧场的前提。音乐要好听,有冲击力;旋律要上口,能被广泛传唱;舞台表演要打动观众,用内功取胜,这些都是中国音乐剧在创作上需要努力提升的地方。

  记者:您认为中国戏曲元素应该如何跟音乐剧结合在一起,打造出既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又不失西方艺术魅力的音乐剧?

  陈刚:《摇滚·西厢》是建立在中国传统西厢故事的基础上改编的。“西厢”是我们讲述的千年中国爱情宝典,“摇滚”不仅是一种音乐风格,也是一种精神,是我们当下对于“西厢”的新解读,是一种生活态度。“西厢”讲的虽然是古代的事,但表达的精神是相同的,年轻人都有热血有冲劲,摇滚音乐有强大的冲击力,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以青春致敬经典。

  我们的原创音乐剧必须要符合音乐剧的创作规律和风格,如果把握不好“度”,最后的成品很有可能变成我们的传统民族歌舞剧。所以音乐剧必须要具有现代意识以及现代冲击力的视听风格。

  记者:您认为音乐剧在中国如何才能受到大众欢迎?

  陈刚:对于中国音乐剧来说,音乐剧人才和能够撑得起剧场的优秀作品十分缺乏。纵观国外,音乐剧已经非常成熟了,我们在作曲、作词和编舞上还有较大的差距。另外,音乐剧团的运营机制也至关重要。音乐剧是都市文化与商业的结合,目前国内音乐剧制作人大多由投资人或者艺术家兼任,很难兼具艺术性与商业性。会营销音乐剧、懂得音乐剧的艺术“卖点”很重要,然而国内特别缺乏这样的专业团队。

  音乐剧团在优秀剧目与人才的积累上也起着关键作用,没有音乐剧团的发展,经典作品就不能被广泛传播,更无法培植市场和观众。音乐剧本土化要想做得很成熟,需要借助制作团队、创作团队和观众三方的作用,形成剧目生产与销售的良性循环。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24日 05版)

[责任编辑:石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