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期刊看台

2017-02-24 04:3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期刊看台】

  花城关注(栏目)

  载《花城》2017年第1期

  新年伊始,《花城》以相当容量推出新栏目。学者何平在《开栏的话:一个报信人,来自中国文学现场》中,详细阐释了对此栏目的设想:“关于中国当下文学,正在发生什么?写作者在写什么?什么是我们时代的‘新’文学?如此等等,文学期刊和专业读者应该是一个来自现场的可靠的‘报信人’。”这一期刊登了万玛才旦、柴春芽、唐棣的小说——这三位作家的特别之处是,他们均既是小说家、亦是导演。并配发了何平分别对三位作家的访谈,及点评《这次我们不只谈论电影,也谈谈他们的小说》。

  老舍《四世同堂·饥荒》(长篇小说)

  载《收获》2017年第1期

  很多人并不知道,长时间以来我们看到的《四世同堂》并非全本,当年,全书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连载,其中,第三部《饥荒》连载至第20段中止。1982年出版《四世同堂》时,只能采用美国人蒲爱德翻译的英译本中经过缩略处理的版本。《饥荒》后半部原稿佚失近70年,近日,蒲爱德英译的《饥荒》英文稿件在美国哈佛大学被找齐,本期刊发的即为学者、上海译文出版社副社长赵武平据此精心回译的《饥荒》后16章佚稿。同时还刊登了赵武平的文章,就英译全稿的发现和回译进行了翔实的说明。

  王安忆《向西,向西,向南》

  (中篇小说)

  载《钟山》2017年第1期

  新年伊始,王安忆同时推出两部中篇小说:此篇,以及刊发于《收获》2017年第1期的《红豆生南国》,继长篇小说《匿名》之后,又回到了她所擅长的,对个体生命及日常生活的写实中来,而其中举重若轻、开阔纵横的历史感与洞穿世道人心的细腻沉稳,尤令人叹服。两个性格、身份迥然不同的女子在异国他乡邂逅,开始一段称得上有缘的际遇。一个是改革开放中先富起来的陪读妈妈,一个是在异国苦苦打拼多年的温州女子,在对两个女子身世心境灵魂的叙写中,时代变迁、东西方文化碰撞、灵魂深处的孤独感令人印象深刻。《红豆生南国》则写了发生在香港的故事,写一个抱持着传统美德的男人一生的恩欠。

  黄宁《无尽之路》(中篇小说)

  载《福建文学》2017年第2期

  青年作家黄宁曾是一名电视台的编剧,正是这样的工作经历使他写起小说来有自己的鲜明特色:故事性、现实性和时尚感均突出。该篇小说便是如此,作者深刻细腻地写出了新媒体冲击下传统电视人内心焦躁不安的故事。

  李进祥《奶奶活成孙女了》

  (短篇小说)

  载《回族文学》2017年第1期

  这是一篇温暖而美好的小说,作者用幽默而温情的文字书写了一位百岁老人的后半生。起初的婆媳矛盾让人觉得情节可能走向一场争执,实际上最后大部分矛盾都得到了化解,老人也渐渐地进入到了一种无我的状态。小说写到了人和土地的关联,写到了生命之间的关联,写到了人心中最朴素的那种幸福,这种温暖的力量能够让人放下包袱继续前行。

  焦窈瑶《夏娃的礼物》(短篇小说)

  载《山花》2017年第2期

  这篇小说记述了芦镇的过去和现在,也书写乔之桑和陆星岚的成长和爱情。该小说的特别之处在于,人物原型是来自两则真实的新闻报道:一个是父亲离家出走多年,母亲抑郁自杀,小女孩与外公外婆相依为命;一个是精通五国语言,藏书千册的孤儿高才生,不幸患有精神疾病,养父母去世后,以教授小学生课业为生。作者将他们接到芦镇的虚构世界里,像捏泥人般重新赋予他们新的肌体、气质,塑造他们的心智,将他们放置在不同的命运之中,同时唤醒芦镇更多的人,让他们一代代演绎着轮回却又各异的人事。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24日 14版)

[责任编辑:邱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