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思政课怎样摆脱“各自为战”

2017-02-25 03:1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相对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思想政治工作涉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三观,它既要贯穿高等教育的始终,也应贯穿学生成长成才的始终。树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个阶段如何早日实现各有侧重协同合作,一直是思政一线工作者们最关心的话题之一,本期我们关注——

思政课怎样摆脱“各自为战”

2月22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学生在雪后校园的爱因斯坦雕像前拍照。刘积舜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大学当务之急是“打通”断点

  唐斌(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建立在学生已有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之上的。在我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正如人一出生便开始了社会化进程,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是伴随人的始终,但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因为这一阶段学生开始接受系统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好地有序推进。伴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也会不断拓展。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载体多变,但思想政治教育要形成合力需要自身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整体构建,打通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体系的“断点”成为当务之急。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课程各有侧重,高中思想政治课遵循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四大教学板块,初中思想品德课形成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教育为主的知识体系,而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内容涉及面较广。小学以来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存在内容重复交叉、贴近学生不够、内在线索不清等问题,这就需要统筹各个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适应学生成长、推进内容有序、逻辑线索清晰、强化思想引领的教育体系。

  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将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认知认同体系,强化教学的针对性和亲和力。目前,高校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执行05方案,包含四门必修课,经过多年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重点难点等都比较成熟。从我的教学过程和经验中发现,现有的课程体系设计合理,各门课程特色鲜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及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以及中国近现代历史选择等核心内容的教育是必须坚持的。但四门课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交叉,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在《纲要》《概论》等课程中都有体现,虽前者重史、后者重论,但在教学中还是会出现不易区分、交叉重复等问题,此外还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多、时间短、任务重的矛盾,这就要继续凝练内容、把握重点,依托网络、实践等载体,利用微课、慕课等形式,借助辅学读本、重难点解析等教参教辅书,继续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作为中小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中小学阶段教学内容为基础,这就倒逼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目前初高中都形成了比较明确的教学体系,这是需要坚持和发扬的。但初中和小学阶段教学内容较为繁杂,不利于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高中阶段部分内容教学较陈旧,还需提升时效性。如初中在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三个板块中交织了道德、法律、心理健康、国情教育,有些内容还和高中阶段简单重复;高中阶段文化生活部分,强调了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新文化,但是对于革命文化的凸显不够;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受应试教育影响较大,片面强调知识目标的达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这对于学生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也具有指导意义。大、中、小学要深化改革、理清线索、形成合力,推进各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

  任雅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辅导员):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开始越早,效果越好。在学龄前的家庭教育中就包含朴素的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家风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入学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更成体系、更完备,更加注重知行合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割裂,不能时断时续,不能超越学生年龄认知水平。各个年龄段、从小学到大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该一以贯之。从学生接受的角度讲,要结合不同年龄段的认知水平开展相应的教育,层层深入,才能更好地入脑入心。这就需要小学、中学、大学各个阶段教师的共同努力,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具体来说,中小学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知、情、意、行的认知规律,减少口号式的说教,多些鲜活生动的案例教学,讲好思想政治教育故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不断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建立在学生小学中学教育的基础之上,学生的知识水平越高,家国情怀的培养越需要加强,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社会现实中、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总结知识、检验理论、加强认识,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个人的人生规划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事业中。

  在北京师范大学,辅导员承担着形势与政策教学,在课堂注重从理想信念、经济形势、社会民生、文化发展、国际大势等方面与学生做交流,使学生学会用理性的、全局性的思考方式分析问题;在课下加强实践课教学环节,注重在实际中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坚定的信念、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取得不错的实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新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成为更加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则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中学对各年龄段学生  要有更强的针对性

  李云航(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政治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三观”教育,“三观”教育贯穿人的一生,“三观”的教育需要从孩提时代就开始,正确的“三观”对学生观察社会、分析问题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从学龄阶段开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教育体系是非常适合的。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设置,学生可以系统地通过学习达到思想政治教育预设的教学目的。从系统教育而言,我个人认为有必要打通从小学到大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分阶段的设定目标,配合各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可以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重复设置,使得教育的针对性更强。

  作为一位有着20多年教龄的中学教师,在现有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一定的知识载体上,我认为是需要坚持的,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进行“三观”教育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达到良好的教学和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知识的载体,会成为单纯的说教,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同。在学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和提倡的全员德育是契合点很高的,在我们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在学校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中,通过过民俗节日、推荐学生阅读书籍、开设阅读课程、模拟联合国、小小政协和一些中学生喜闻乐见活动形式,让不同学科的授课教师参与其中,融汇中华传统文化、公民素养、健康素养、科学素养、文学素养、艺术素养、媒介素养于一体,并逐渐形成富有特色的“博雅”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受益颇丰,又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对于其他阶段的教育,我认为公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加强的一部分,作为一个社会中人,公民不仅是一个身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具备的素养。

  汪青、潘东利(北京五中政治组教师):作为高中教师,我们认为思想道德教育开展得越早越好,比如可以从幼儿园开始进行浸润。从小学开始则可以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作为一个体系来通盘考虑,因为思想教育本身就需要传承性和继承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般来说,学生在政治课堂上的社会实践偏少,希望以后学生能更多走入社会大学校。结合现阶段高中政治课的特点,我们开展了一个区立项课题《探索政治学科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结合学校教育开展了一系列课堂内外实践活动,比如“时事小达人”“高一辩论赛”等等。

  小学思想品德与  生活教育相结合

  姚素娟(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附属校尉胡同小学副校长):思想品德教育应该从小学一年级就有,比如现在的道德与法治,让孩子们从关注自己的行为开始,逐步关注身边的班级、学校、家庭,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去关注社会。这是对低年级学生行为层面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在孩子理解思维能力有一定基础后,再上升到政治层面的教育。

  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小学中高年级开始。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整体的育人过程,而不是分阶段、分年龄进行(但可以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接受能力来确定不同的育人目标)。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年龄、知识、环境等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教育内容也要随着学生的变化而变化,整体的培养目标应该是螺旋上升的。

  打通从小学到大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很有必要,学生行为素养、人文素养、政治素养、文明素养等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允许学生反复,因而更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教育的连贯性。同时随着学生对社会接触的更加广泛,一些错误甚至不良的思想行为也在影响着他们,所以小学到大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应随时矫正学生的思想行为,因而要打通培养。

  具体而言,小学阶段品德课程中的行为养成、尊敬师长、爱祖国、爱科学、爱大自然、绿色环保、健康心理、团结合作等方面的内容均值得保留,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民族教育等都应继续坚持和发展。我认为应该增加礼仪教育内容,让孩子们从小学阶段就开始接触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礼仪知识。

  我个人认为,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都应把思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教育相结合,与国际、国内社会的发展相结合,与法律教育、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相结合,关注学生的本性需要,使政治课成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再遥不可及。

  学生“三观”的养成  靠的是细水长流

  张心怡(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我的童年记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小学放学后,和父亲一起看影片的时光。被我看了不下十遍的电影《小公主》里那群小女孩们坚强,始终以真善美对待旁人,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品质,在年幼的时候就深深扎根在了我心底。父亲会经常陪我一起看中国历史纪录片,告诉我历史人物的正恶忠邪,为我剖析蕴藏在故事中的各类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潜移默化中,影片中许多具有优秀思想和道德品行的人物都成为我学习的榜样。

  在我看来,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建立,需要从孩童时代就开始。小学是我们接受正规教育的地方,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教育必然不得缺席。正确和积极的思想道德意识是生命的必需品,那就像在初垦的心土上播下一颗优质的种子,日后的发芽成长才会香远益清。一个人“三观”的养成靠的是细水长流,一个人对优良“三观”的恪守需要成为一种优良的习惯。让习惯成为本能,更需从小养成,并持之以恒,历久弥新。唯有如此,思政教育才会与个体意识真正相融,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能根植于灵魂,坚且难摧,成为日后一切学识积累的坚实地基。

  王乐(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记得我在高中的时候,政治课每学期组织一次大型的全校大扫除活动。老师对我们的扫除结果严格检查,甚至“吹毛求疵”。当时我们都不愿意去扫楼梯、抠地缝儿、拧拖布,但是通过扫除之后,发现彻底清扫过的教学楼完全是另一幅样子,我们体会到了保洁工人的每日辛苦,进而明白:每个人的劳动成果都值得珍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学时期的思想教育如果能通过春风化雨的人文关怀和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来提升效果,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与父母、老师和同学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更能够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在日后更长远的高等教育过程中打下扎实的根基。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25日 07版)

[责任编辑:邱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