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井冈情 脱贫梦

2017-02-27 04:52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脱贫攻坚】

  光明日报记者 温源 杨亮 光明网记者 张紫璇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而今又将成为全国全面脱贫奔小康的模范。党的十八大以来,井冈山市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紧紧围绕“精准、落实、可持续”要求,以精准扶贫为核心,以产业造血为根本,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崛起,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市工作的头号工程,坚决兑现率先脱贫摘帽的庄严承诺,打响了脱贫奔小康第一枪。

井冈情 脱贫梦

井冈山市长坪乡长坪村返乡创业人员在冷水鱼养殖基地里忙碌。新华社发

  这是一个绵延了90年的历史承诺。90年前,星星之火在井冈山点燃时,一个朴素的愿望就是让全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而今,又一场“翻身战役”让这里成为全国脱贫奔小康的新起点。2月26日,井冈山市正式宣布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

  这是一场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3年多来,井冈山市贫困发生率从13.8%下降至1.6%;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600元增长到4500元以上……荒山披绿装,旧村换新颜,井冈山在脱贫攻坚中作示范、带好头,一场史无前例的攻坚战在这片红土地上吹响战斗的号角……

  这是一次鱼水相融的群众发动:千余名党员干部进村入户,拆旧建新,出谋划策;当先锋、站前列,带领贫困群众破除小康路上的“拦路虎”,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的殷切嘱托,谱就了一段段干群鱼水情的佳话。

  井冈春早季,脱贫梦圆时。

  一家收入明细 一城扶贫大账

  八百里井冈山巍峨耸立,村村寨寨掩映于深山密林之中。

  记者刚刚踏上井冈山市东上乡的土地,只见远处炊烟袅袅,张灯结彩,一派热闹喜庆的气氛。走近一看,两幢崭新的四层板楼,家家户户门庭敞开着,女人们在庭院里支起炉灶筹备饭菜,男人们则忙着摆烟酒、放鞭炮……“这是政府为附近山区贫困群众新修建的爱心公寓,按照当地的习俗,他们要摆乔迁宴招待亲友呢!这几天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搬家,每天都像过新年似的!”东上乡党委书记贺小英告诉记者,截至2016年年底,全乡已经有32户困难家庭从附近山区搬进了新房。

  “我家祖祖辈辈住深山的土坯房,离这儿有25公里,2008年因为年久失修房子塌了,只能借住在亲戚家里。能住上这么宽敞漂亮的楼房,真是做梦也想不到啊!”52岁的东上乡村民叶德牛腿部残疾,老伴儿聋哑,育有两个女儿,一个正在读大专,一个还在读小学。

  “房子有了,可你们怎么维持生计呢?孩子的学费怎么办?”不善言辞的叶德牛把记者领到门口,雪白的墙壁上贴着2015年与2016年这个家庭的两张收益公示表,上面清楚显示:2016年,红卡户;粮食补贴127.68元;代缴新农合480元;代缴新农保200元;代购商业险480元;政府救助金2640元;教育帮扶6250元;低保金8640元……总计29539.6元。“平时我靠收废品每月能收入600多元,老伴儿在附近瓷厂打工一个月是1300元,再加上乡里为我们办的农信社入股每年还有1500元,一年下来,家里人均收入有六七千元,生活和孩子上学都没问题。”这让叶德牛很满意。

  村民收入明细表,公示在井冈山市4638户贫困家庭中,记录着16934位贫困群众脱贫的进度与轨迹,也无疑是全市扶贫攻坚的任务书和成绩单。

  井冈山市创新提出建档立卡办法,将全市贫困家庭分为红卡(特困户)、蓝卡(一般贫困户)和黄卡(2014年实现脱贫的贫困户)三种,针对每一户情况因户施策,“对症下药”,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能就业的,政府帮助联系合适的工作岗位,实现“一户一人务工,全家不用受穷”;缺乏劳动能力的,政府帮助以产业扶贫资金入股,通过发展农业产业确保其稳定脱贫;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由市财政掏腰包叠加实施差异化保障政策,确保他们收入年年有增加。“‘有能力’的‘扶起来’,‘扶不了’的‘带起来’,‘带不了’的‘保起来’,确保项目资金跟着穷人走,激活贫困群众的自我‘造血’功能。”井冈山市委书记刘洪表示。

  谁来扶?怎么扶?解决哪些问题?实现哪些收入?每一个问题不但要落实到行动中,还要登记入册体现在档案里。井冈山市为每一户贫困家庭制作了以基本信息卡、帮扶工作记录卡、脱贫政策明白卡、贫困户收益卡为主的“四卡合一”脱贫档案,脱贫进展和效果有据可查,坚决杜绝“数字脱贫”和预期收入,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电子档案”,让实实在在的收入换来真真切切的脱贫。

  找准致富路 脱贫有“靠山”

  年关前后,井冈山市黄坳乡洪石村的黄小华格外忙。“从新年到春节,井冈山网上冬笋节和网上年货节相继开幕,我们必须在人员、车辆、包装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在黄小华的“村邮乐购·农村e邮”电商扶贫站点,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紧张地为发往全国各地的竹荪分装打包,不一会儿工夫,开出的货单就摞了一尺多高。

  黄小华经营着150亩的竹荪园,以往每年都要开车远赴福建卖竹荪。“现在我们租贫困户的地,培训和雇佣他们种植竹荪,还吸纳了46户贫困户入股,形成了前店后村的电商产业发展模式。通过网上销售,去年一年就实现销售额110万元,分红4万多元。”黄小华兴奋地告诉记者,“一根网线,把山外的市场变成了农户的主场。”记者了解到,目前井冈山已建设电商扶贫点18个,扶持带动了3000多户贫困家庭实现脱贫。

  脱贫攻坚,要确保可持续,根本在产业。井冈山市提出,“十三五”期间,全市要重点打造20万亩茶叶、30万亩毛竹、10万亩果业的富民工程,实现“一户一丘茶园、一户一片竹林、一户一块果园、一户一人务工”。2016年,全市投入产业扶贫资金6626万元,使茶竹果产业面积达到28.3万亩,覆盖贫困户2320户,户均增收1500元,实现了每个乡镇有一个规模化的产业示范基地,每个村有一个产业合作社,每户贫困户有一个增收项目。

  几年前,甘忠明辞去深圳超市的工作,回到家乡井冈山市拿山乡搞起了草莓种植。“去年扶贫办找到我,希望我帮助培训贫困户种植草莓,带动他们自力更生,实现持续脱贫。”甘忠明告诉记者,如今350亩的草莓基地吸纳了144户贫困户,“他们可以在基地务工,一个月收入1800元;也可以自己种植,产品由基地以市价全部回收,他们不承担销售风险;也可以拿政府的扶贫资金入股,以15%的年利率分红。”

  记者在草莓基地看到贫困户杨丙日正在自家大棚里给草莓施肥浇水,“过去在外面打零工,收入不稳定。去年开始种植草莓,种子、土地、技术、化肥等都由企业提供,草莓11月挂果,可以一直采到第二年的5月,一年下来纯收入有1万多元。”杨丙日告诉记者,他准备今年再租两个大棚种一些新品种。

  有了“产业+”的助力,曾经的“撂荒地”变成了“生金产银”的“聚宝盆”,贫困群众从观望怀疑到被动脱贫,从主动脱贫到主动致富,产业发展让他们找到了脱贫致富的“大靠山”。

  “输血”解决基本保障,“造血”解决长期发展。“一边扶业增收,一边扶困解难,两个方面不可或缺。但相较而言,发展产业、增加就业、增加收入是根本之举。”在井冈山市政协主席张伟看来,扶贫真正扶到根上,关键是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

  “一个螺帽一个钉,一个火车一个头”

  晚上7点多,茅坪乡神山村的屋外已经是漆黑一片。22岁的驻村干部刘美仁照例来到村民张成德家里。“张成德快70岁了,家里挺困难,平时不爱说话,脱贫积极性不高,我没事时就来找他聊天,唠久了他也敞开心扉了。”在刘美仁的鼓励下,手巧的张成德开始自己制作竹工艺品售卖,很受游客欢迎,刘美仁还帮他制作了个人网页,网上卖得也不错。

  2016年11月,井冈山遭遇少见的大雪。甘忠明没想到第一个问候电话来自拿山乡党委书记王笛,“草莓大棚没被雪压坏吧,几个值班干事正赶去你那里,帮忙清理一下积雪。”因为刚刚建起的草莓大棚渗透着贫困群众的血汗,在王笛心里,决不能让它受灾影响贫困群众的收入。

  新城镇排头村的村民知道,第一书记罗军元来了后生活变了:每条街口都安上了路灯,山村的路亮了;每个贫困户都分配了鱼塘或菜地,收入提高了。他们不知道的是,来了三年多,为了筹资金、找市场,罗军元的足迹遍布了井冈山的山山水水,唯独市里的家他几乎没怎么回去过,3岁的女儿快要忘记爸爸的模样了。

  脱贫的关键在落实,落实的关键在干部。“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光荣地落在井冈山市的党员肩上。“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他们“一个螺帽一个钉”,扎扎实实地走进贫困群众的生活中,详细了解村情民意,找准贫困症结所在,制定合理扶贫计划,确保“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真正发挥了党员的火车头作用。

  脱贫梦首先是安居梦。井冈山市坚决消灭危旧土坯房,通过拆旧建新、维修加固、移民搬迁、政府代建等模式,确保每一栋土坯房都拆得动、建得起、住得进。2016年,全市共投入资金近8000万元用于安居扶贫,解决了包括贫困群众在内的6708户群众的住房难题,过去污水横流、残垣断壁的旧村落如今已是新房林立、鸟语花香的美丽乡村。

  在老区人心中,井冈山市决不为脱贫而脱贫,眼前脱贫固然重要,持续增收、稳定脱贫更为重要。“率先脱贫‘摘帽’不是井冈山的最终目标,让老区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这才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刘洪提出。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摘去贫困帽子的井冈山市踏上了新的胜利征程,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也在全面奔小康的伟大实践中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27日 01版)

[责任编辑:徐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