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盲目让孩子提前上学不可取

2017-02-28 05:1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光明日报记者 靳晓燕

  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做好2017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就读小学一年级儿童的截止出生年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统筹确定。这也意味着8月31日有可能不再是小学入学年龄的截止日期。

  一石激起千层浪。家长、教师在网络上议论纷纷,入学年龄是不是就此可以提前了?上学年龄如何确定?什么时间段更为合适?2月27日,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钱志亮。他表示,要依据孩子的心理年龄判断孩子该不该入学,单纯以自然年龄(日历年龄)作为入学标准有失偏颇——

  记者:教育部的《通知》提出,就读小学一年级儿童的截止出生年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统筹确定。这是否意味着,入学年龄可以提前?

  钱志亮:在义务教育体制下,我国各地的入学年龄都定在生理年龄6周岁到7周岁,这是国家教育制度所决定的。按照《通知》精神,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上学年限有统筹决定权。以往的截止日期为8月31日,因此常常会出现“差一天,迟一年”的情形,家长因此而有不少怨言。这种情形,有可能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入学年龄就此可以提前。

  记者:判断孩子入学,年龄是最重要的判断依据吗?

  钱志亮:关于入学年龄,我持续研究了18年。入学需要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熟度,而不仅仅是现在的日历年龄。

  欧美孩子5岁入学,中国孩子6岁入学,原因有两个:一是汉字识别度低,需要更精细的视觉辨别能力;二是写汉字需要更精细的手部肌肉参与。写汉字需要44条肌肉,而拉丁语系书写只需要27条,多出的是在无名指和小拇指,写汉字要用无名指和小拇指支撑,无名指是人类最后发育的手指头,是唯一需要两根神经感知、两根神经支配的手指头,五岁才开始发育,因此我们向后推迟一年是有一定道理的。

  即便是自然年龄相同,随着后天成长环境和受教育水平与程度的不同,孩子彼此间的差异也会存在。这取决于孩子出生后的抚养人、早期教育的内容与程度、幼儿园教学的水平等综合因素。

  我们在小学的观察实践表明,孩子在进入小学的时候差异就很大。入学前的一项满分为60分的心理测验表明,一般的孩子得分为20至30分,高的达50分,低的还不到10分。根据我们多年的追踪发现,低分孩子并不意味着“笨”,日常生活中他们其实挺“聪明”的,但是往往由于年龄问题而显得“发育迟缓”,低年级时“翻身”的可能性不大,一般要到3至4年级时才“崭露头角”,有的要到5至6年级才“彰显本色”,还有的甚至到初中后才显示出“后劲”,我们称这些孩子为“起跑缓慢者”。

  知识在无限地增长,而每个孩子的学习时间却是有限性的,这就决定了我们今天学校的教学必定是高速度与高效能的过程,注定有许多“学习缓慢者”因为不适应而遭淘汰,他们其实不是“学不会”,而是需要更多的时间,过去的留级制度为这类孩子提供了“救助之道”,历史上很多成功人士都有“留级”经历,现取消留级制度后,一旦孩子起跑失败即预示着终身拼命追赶甚至终身失败。

  竞争低龄化、激烈化的当今社会和“12岁定终身”的法则,很可能让“起跑缓慢”的孩子被甩在后面,而其实他们就只“慢”在“入学成熟水平”。

  “入学成熟水平”是指个体进入小学时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状态,包括视知觉能力、听知觉能力、运动协调能力、知觉转换能力、数学准备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学习品质8个方面。良好的入学准备是孩子进入小学学习的关键因素,当他们具备适度的入学成熟水平,从而能适应学校的学习、交往和生活,这对于他们认知的发展、语言的促进、良好的人格建立、身体机能发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记者:做好“幼小衔接”,家长、教育工作者应该做些什么?

  钱志亮:一个6岁的孩子,面对幼儿园到小学突变的环境,唯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有可能尽快地适应。而一个6岁孩子的力量又何其有限。对父母而言,单纯以生理年龄作为入学标准是有失偏颇的,盲目地让孩子提前上学更不可取,必须依据孩子的心理年龄判断孩子该不该入学。

  对学前教育者来说,应从社会适应与学习适应两个方面,为儿童进入小学做好必要的准备。衔接的重点应放在儿童自身发展的准备程度上,如儿童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准备;尽量考虑如何加强两个阶段的互相交叉和渗透,形成一个自然的过渡,“幼小协同,科学衔接”。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28日 06版)

[责任编辑:徐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