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扶贫助推文化小康

2017-03-05 06:12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圆桌对话】

  主持人 光明日报记者 郭超 李笑萌

  嘉 宾 郑晓幸代表(四川省文联主席)

  冯双白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

  吴为山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

文化扶贫助推文化小康

  “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六大目标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完善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逐步健全

  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取得突破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切实加强

  群众受益程度不断提高

  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明显改善,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公共文化在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文化扶贫助推文化小康

制图:杨震

  部分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实施状况

  ●甘肃省制定了《精准扶贫贫困乡村文化场所建设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17年完成全省6195个贫困村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任务。

  ●安徽省建立以县图书馆为总馆、乡镇文化站图书室为分馆、村农家书屋为服务点的三级服务体系。

  ●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立“五个一”村级公共服务中心。

  制图:杨震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的小康生活,不仅是物质层面的丰富,更是精神文化层面的充盈。文化扶贫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享受到平等的文化福利,进而过上全面的小康生活。

  本期圆桌对话,我们邀请三位代表、委员,围绕如何通过文化扶贫实现文化小康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文化扶贫需“均等化”

  主持人:各位长期工作在文化扶贫的一线,能否结合实际情况介绍一下文化扶贫的现状?

  吴为山委员: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科学、合理、完善的标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公共文化服务在城乡、区域及不同群体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仍很突出,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文化观念滞后、文化产品匮乏、文化生活枯燥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郑晓幸代表:让贫困地区老百姓在文化上“富”起来,是四川省文化惠民扶贫的重要任务。2015年,四川省就出台了《四川省文化惠民扶贫专项方案》,把四川省贫困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数字精确到了个位:到2019年,完成6242个未通广播的贫困村应急广播“村村响”,实现11501个贫困村阅报栏全覆盖。

  冯双白委员:我国文化资源存在分布不均衡的情况,如在发达地区,少儿舞蹈教育非常火爆,但在一些西部地区,相关教育机构几乎没有。发达地区的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的艺术培养。而在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历史文化等原因,一些家长往往忽视了孩子的艺术教育。

  扶贫借力优秀传统文化

  主持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文化扶贫的一个富矿,如何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扶贫有效结合,使其成为文化扶贫的有力抓手?

  冯双白委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的力量就在于改变人的精神世界,其关键是要与当地文化建设高度融合。只有与当地文化传统结合起来,与当地文化“种子”结合起来,文化的“种子”才能“种”得深,“长”得结实。

  吴为山委员:确实如此。从2015年10月始,中国美术馆策划举办了“走进西部——中国美术馆经典藏品西部巡展”,把库存的近200件国宝级精品书画作品系统梳理出来,送展至新疆、重庆、广西、宁夏。徐悲鸿、张大千、吴冠中、傅抱石等大家的力作所到之处,无不掀起文化热潮。美术馆的画库不是冷库,是宝库,要让这些躺在库房的国宝活起来。

  郑晓幸代表:优秀传统文化也是解决送文化下乡“一阵风”现象的一剂良药。比如在羌族地区,我们通过发掘利用,将一年一度只有本地民众参与的传统节日“转山会”与交响乐进行有机结合,“植入”独唱、合唱、铜管乐等,将游客“引进来”。2016年,进村游客量由以往的七八万人增加到近20万人。

  文化扶贫要“走心”

  主持人:实现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是保障真脱贫、实现事半功倍的关键。如何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有什么具体案例吗?

  郑晓幸代表:四川省充分发挥文化产业项目的带动示范作用。茂县、叙永两县13村实施的乡村文化风貌塑造工程、“一村一品”文化品牌打造、乡土文化“能工巧匠”培养工程等,帮助提升了贫困村文化软实力,激发了贫困群众自主自强脱贫的内生动力。

  吴为山委员:我觉得,文化扶贫不应只把眼睛盯在经济落后地区。有的地方,经济发展了,封建迷信等各种歪风邪气也起来了。演出的棚子搭起来,里面表演的却是低俗的节目,这就需要引领。一些城市的剧院、美术馆盖得很好,也有很好的软件,但就是少有人问津。不是展览不好,而是人们的生活趣味、价值追求有待提高。文化扶贫要“以文化人”,有时候,精神上的贫困比物质上的贫困更危险。

  冯双白委员:文化扶贫不容易见效,不能急功近利。所以,面子工程、表面文章正是我们现在要克服的难题。文化扶贫要“走心”,要久久为功。

  扶贫先“扶智”

  主持人:扶贫先“扶智”,应该如何发挥教育在文化扶贫中的基础性作用?

  吴为山委员:扶贫先“扶智”,美育工作是成风化人的工作。美术馆和优秀的美术作品是教育群众、提高人们审美水平的重要媒介。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美术馆参观人数为1500万人次,时隔两年就上升到3000万人次。这反映出人们的文化需求正日益增长。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机会接触艺术经典,会提高整个社会的审美水平,对于文化扶贫工作大有裨益。

  冯双白委员:“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少数民族舞蹈课堂”目的就是让农村的孩子与都市的孩子一样享有艺术素质教育的权利。为了培养文化扶贫人才,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一是请师范院校师生与当地需要扶贫的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二是由适当的社会组织来承担文艺支教志愿者组织工作;三是通过各地的文艺志愿者协会为文化扶贫输送人才。

  郑晓幸代表:文化扶贫,人才是关键。《四川省文化惠民扶贫专项方案》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跨年度筹资平衡方案。目前,举办培训班9期,培训贫困县文化干部、文化志愿者900余人次,通过“输血”和“造血”,增强了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05日 05版)

[责任编辑:徐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