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今天,如何防范手机依赖症

2017-03-14 05:1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思想荟】  

  光明日报记者 龚亮 王国平

  两会期间,关于新媒体的话题引起了许多代表委员的关注。应该如何科学看待新媒体时代的海量信息?在享受手机带来的种种方便的同时,过度依赖手机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哪些负面影响?针对这些问题,甘肃省陇剧院副院长雷通霞代表,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福建省文联主席南帆委员,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钱念孙代表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今天,如何防范手机依赖症

数据来源:2017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关机越来越难”症结何在

  当那些驾车看手机导致车祸、家长只顾玩手机导致孩子玩耍受伤等新闻不时见诸媒体时,人们不禁发问:现代人为何对手机如此依赖?

  “一部手机可以连接一个人所有的社会关系,通过一个简单的号码就能找到一个人,无论他在天涯还是海角,这在以前只有在神话传说中的‘魔法师’才能做到。当手机与互联网连接起来以后,它的功能就更加强大。它正在创造一种新的社会关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南帆委员认为,手机已经闯入私人空间,甚至让人产生了严重依赖。

  “人们对未知可能性的向往,似乎比对眼前人和事的兴趣要大。很多人乐此不疲地刷微信、看新闻、发微博,这与现代人普遍的社交饥渴症有关,也与想介入他人生活的欲望有关。”南帆委员说。

  在钱念孙代表看来,现在打开手机,就陷入信息的汪洋大海,不仅消耗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进入沉浸状态是启发创造力的基础,而响个不停的手机提示音让人无法专心致志,创造力多少也受到影响”。他认为,对手机的过度依赖还严重影响身心健康,长时间看手机既损害视力,还干扰正常生活节奏和作息时间,甚至会影响友情亲情。

  “关机越来越难!”南帆委员说,“没有手机的陪伴,许多人会有强烈的不安全感,有种被全世界抛弃的感觉。拿起手机,就不由得兴奋起来,好像连通了整个世界。”

  信息在“爆炸”,人要清醒

  随着移动媒体的迅速发展,信息传播内容也呈数量级增长。在手机上,各式各样的信息发布平台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信息传播,一些“垃圾信息”“有毒信息”也混杂其中。

  “现在手机上各种信息良莠不齐,有益的东西多,错误、有害的信息也有,对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了不良影响。一些青少年沉迷于手机游戏,或者沉溺于手机的其他娱乐功能,对他们的学习成长很不利。”雷通霞代表说。

  南帆委员认为,一个人的空闲时间有限,去玩手机还是陪伴家人,这取决于两者在他心中的位置,“如果你的工作生活不愿被外界打扰,那就放下手机,等忙完了工作,有空闲时间再去理会手机。其实,在地铁上利用空闲时间看手机无可厚非,关键是这些内容在你整个知识体系中占多大比例。”在南帆委员看来,全媒体时代,公开发布信息的门槛降低了,“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首先要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要明白并不是所有信息都值得信赖。其次是区分哪些信息对自己有价值,即信息的取舍问题”。

  钱念孙代表也认为,信息爆炸的时代,更需要发扬人的主体性,始终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公序良俗作为判断信息价值、取舍信息的标杆。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判断是非的能力,提升面对种种诱惑冷静理智把控自己的能力。”

  媒介素养——一门“必修课”

  手机只是个工具,既要认识到它带给现代生活的各种便利,也要认识到它的一些负面效应,在此基础上,人们才能主动筛选信息。如何辨识、使用媒介及信息,并借助这些信息更好地发展自身,这正是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

  目前,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状况不容乐观。媒介素养教育还没有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规划,只在发达城市的个别中小学以及一些大专院校有相关课程。相较于我国社会媒介的发展程度,媒介素养教育严重滞后。

  雷通霞代表认为,有必要把媒介素养课程纳入国民教育的各个阶段。不仅要教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手机、取舍信息,而且要针对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加强宣传教育,避免他们被网络上的虚假信息误导。从长远来看,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防止人们患上“手机依赖症”,回归真实生活,珍视身边人。

  “当看到有人沉溺网络荒废学习工作,有人遭遇网络诈骗乃至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损害,还有人利用各种信息平台散布不良信息时,我们更加迫切地感觉到,加强全民媒介素养教育,无论对个人还是国家和民族,都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钱念孙代表说,正确地辨识和使用媒介及信息的能力,应当成为全媒体时代每个人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南帆委员提出,应尽早规划媒介素养教育,让人们“争取做媒介及信息的主宰”。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14日 07版)

[责任编辑:孙宗鹤]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