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坚定文化自信 弘扬中华文明

2017-03-20 04:29 来源:光明网 

坚定文化自信 弘扬中华文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座谈会发言摘登

  编者按

  3月17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董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黄艳,光明日报社总编辑杜飞进,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守刚,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高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主编袁行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刘宇辉,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董卿等作为代表分别发言。他们在发言中介绍了各自部门、各自单位、各自领域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验做法,也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今日,光明日报对相关发言予以摘登。

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董伟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下发后,文化部党组专门召开会议传达学习文件精神,就贯彻落实传承发展各项任务提出明确要求,并研究制定实施方案,梳理出6个方面21项主要任务,确定74项具体措施及其责任单位,确保文件落细落小落实。

  一是系统梳理文化资源。近年来,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分别开展了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籍、地方戏曲剧种、美术馆藏品普查,初步理清了家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普查工作机制。我们将在已开展工作的基础上,以实施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为契机,加快推进相关工作,建立健全登录建档制度,构建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中华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平台。

  二是加强文物保护和合理利用。实施国家记忆工程、长城保护计划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推动文物保护由抢救性保护为主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由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注重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转变。加强革命文物工作,做好革命旧址、遗迹、烈士纪念设施的保护和利用,实施馆藏革命文物修复计划,合理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全面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

  三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完善非遗保护制度,巩固抢救保护成果,提高保护传承水平。完善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办法。实施非遗记录工程,对其中的濒危项目及部分持有独特技艺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加快实施抢救性记录。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提高传承能力,扩大传承人群,增强保护传承后劲。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促进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制订并实施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振兴措施,加强人才培养,增强实践能力。推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促进对非遗及其孕育发展环境的整体性保护。

  此外,我们还将全面实施国家古籍保护工程,深入推进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完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评审制度,加强对珍贵和濒危古籍的修复,继续推进古籍整理、研究、翻译出版;实施戏曲振兴工程,持续推进戏曲进校园进乡村进基层,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继续推动将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动文化文物单位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推动传统文化资源与新技术新业态相结合,与现代生产生活相融合,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新文化交流、文化贸易、对外传播方式,充分运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文化节展和各类品牌活动,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以高度文化自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光明日报社总编辑 杜飞进

  《光明日报》是一张以思想文化为基本定位和显著特色的中央党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光明日报》的基本定位高度相关,与《光明日报》的特色追求高度契合。作为思想文化大报,不仅要在议程设置上高度重视,而且要格外注重从形式到内容的改进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广大读者“饱读”“深读”“悦读”的需求。

  在形式上,注重把握“轻与重”“广与深”的关系,不断增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宣传阐释的吸引力、传播力。我们推出了一批切口小、表述活、立意高的“大家小文”,刊发了一批反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新进展新成效的新闻报道,生产制作了一批有思想、有趣味、接地气的融媒体产品。同时,还推出了“关铭闻”文章等代表光明日报实力、体现光明日报特点的标志性作品,刊发了“圆桌对话”“光明专论”等重点理论文章,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需要正确把握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入阐释解读。

  在内容上,注重围绕“古与今”“中与西”“源与流”等关系,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展开报道和阐释。今年新创办的《光明视野》版已先后推出“小剧场里的戏曲”“品读楹联的文化雅韵”“祠堂里的家风与乡愁”“历史文化名人资源保护与开发”“让春节文化走向世界”“唱响音乐剧的民族声音”等专题报道,以生动鲜活的故事和深入浅出的解析,挖掘报道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进展新成效,生动阐释了如何处理“古与今”“中与西”“源与流”等关系,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等理论文章,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和广大读者的好评。

  今后我们将更加自觉地站在时代的前沿,站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前沿,关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状、问题与走向,敏锐捕捉社会生活中崭露出来的富于进步意义的文化现象,并积极地加以推动,从而引领文化走向,不断夯实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社会基础。

  具体来说,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深化对《意见》精神的贯彻落实:一是更加强化问题意识。既要针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存在的基础性工作薄弱、重形式轻内容、简单复古等现实问题做好舆论引导,又要抓住传承与创新、文化自信与融入世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深入解读阐释。二是更加突出思想内涵。我们将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在理论上不断作出新概括。同时,将通过“圆桌对话”“光明专论”“光明讲坛”等各种平台,及时推介理论学术界有关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三是更加注重融合报道。我们已组建了“文化记忆”“留住乡愁”“中华文化溯源”等聚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融媒体工作室,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策划创意,集聚资源力量,努力打造一批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相关、具有广泛传播力的“现象级”融媒体产品,以不断增强有关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宣传报道的传播力、影响力。

将传统文化基因镌刻在城乡建筑中

作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 黄艳

  住房城乡建设部高度重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贯彻落实,将采取以下措施落实《意见》:

  一是科学编制规划。推进城市总体规划改革,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公共文化体系、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提出总体要求,提出包含文化设施在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要求和分级配置标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提高保护规划的质量和水平。在保护规划中突出历史遗存、传统格局、历史风貌保护和历史文脉的延续等内容。在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统筹考虑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布局和安排,同时在详细规划审查中注重指标控制,支持风景名胜区完善游客服务中心等展示设施,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科普与宣传。

  二是把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设计工作。将保护历史文化、延续城市文脉、彰显中华文化特色作为重要的城市设计工作原则,融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城市设计和单体建筑设计之中。

  三是全面推动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要求各地在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中,保护城市传统格局和肌理,改进历史建筑保护方法,加强历史文化挖掘整理,传承优秀建筑、园林文化。组织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工作,公布一批试点城市名单,指导各试点城市在“双修”工作中保护城市格局和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并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

  四是加强传统民居保护,挖掘整理传统建筑文化。“十三五”期间全面开展全国传统民居挂牌保护工作。同时,编制传统民居保护修缮指南,探索传统民居保护利用渠道,指导传统民居保护利用。推动各地开展培训和宣传工作,提高相关专业人员及市民的素质和水平,建立传统建筑文化传承机制。推动传统建造技术的调查,推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财富。开展传统建筑名匠认定工作,认定一批掌握精湛技艺的传统建筑名匠,建立传统建筑名匠制度,促进传统建筑工匠培训。

  五是开展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督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2020年年底前将本地区内历史建筑集中成片的区域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划定保护范围;督促城市、县人民政府将具有一定保护价值、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确定公布为历史建筑。

  六是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2017年开展第五批也是最后一批大规模中国传统村落挖掘、认定工作,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总数预计将达到5000多个,同时推动地方传统村落名录建设。拍摄《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纪录片,与中央电视台协调,全力开展拍摄工作。

整体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作者: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孙守刚

  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策划实施了7大类105个牵动性强、示范作用大的重点项目,省财政每年拿出1亿元专项用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推动形成了整体推进的战略态势。主要抓了“五个一”:

  一、推出了一批研究阐发、典籍出版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海》整理与研究”推出《子海珍本编》175册等重要成果,孔子基金会重大项目“《儒藏》编纂工程”出版“史部”274册。建成“孔府档案”全文数据库,出版《孟子文献集成》《墨子大全》。二、搭建了一批学术研究、传播交流平台。组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和国学院、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中心、山东社科院国际儒学交流中心等开放性学术研究平台,全面提升孔子研究院职能作用。发起创立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已成功举办4届,成为机制化的国际性文明对话和学术交流高端平台。三、开展了一系列普及教育、实践养成活动。在全省城乡建成“善行义举四德榜”9.5万余个、基层“道德讲堂”5.6万多所。全省建成农村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8.6万个,移风易俗全面推开。实施“戏曲进校园”计划,每年层层举办“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电视大赛,带动1000所学校100多万中小学学生参加。四、实施了一批重大文化工程项目。105个县(市、区)完成县域历史文化展示工程。总投资100亿元的尼山圣境项目顺利推进,孔子博物馆、齐鲁诸子展示馆、稷下学宫模拟展示馆年内建成开放,鲁国故城遗址公园、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实施。五、会聚了一批传统文化研究普及人才。设立3000万专项资金,面向全球公开招聘儒学研究高端人才,一大批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山东设坛讲学或担任研究学者。

  目前,在原有工作基础上,我们初步拟定了《山东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工作方案》。总的思路概括为“1258”:确立“建设文化强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走在前列”“一个目标”;规划建设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和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两大示范区”;构建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发、普及教育、实践养成、保护传承、传播交流“五大体系”;实施文化经典研究阐释和出版工程、大众化普及推广工程、历史文化展示及“乡村记忆”工程、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四德工程”、红色文化保护展示工程、齐鲁文化题材文艺创作工程、齐鲁文化走出去工程、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八大工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激活经典 服务当代

作者: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主编 袁行霈

  目前中国正处于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华文化向何处去,我们有没有文化自信,能不能在传统的基础上,在世界的大格局中,开辟自己独特的道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份文件对此给予了回答。

  《意见》中有一项任务是编纂《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所选书籍既要是经典,又要经过注释和解说为大众接受,我们编委会的各位学者深感责任之重大与艰巨。我们已经确定了43部经典,包括《诗经》《论语》《老子》《墨子》《史记》《黄帝内经》等。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凡例,请了各学科一流的学者承担注释和解说,每部书至少邀请了两位专家审订。我们将把大约500位各领域的专家团结起来,力争把这部书编好。我们把质量放到第一位,同时也加紧工作,今年将有10部经典跟读者见面。我们并不奢望读者将百部经典全都读完,但至少可以读那么两三部,真正读通一部也好。

  我要强调,文化不仅是少数文化人的事情,文化建设不仅是少数文化人的责任,这是需要全民族共同努力的。这中间应当防止以下几种倾向:一、商品化;二、快餐化;三、贴标签。我提倡沉潜下来,认真地读点书,真正读进去、用起来。我曾为《光明日报》的读书公益广告题过八个字:“书声琅琅,香飘九州。”我期待着我们的祖国成为书香之国,成为世界各国羡慕的文化强国。我希望,我这个年过八旬的读书人能够看到这一天的到来。

发挥教育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基础性作用

作者: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刘宇辉

  教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和奠基性作用,必须主动承担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铸造民族复兴之魂”的神圣使命。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建体制机制,顶层设计系统实施。近年来,我们创建了516所中小学文化建设示范校、百所非物质遗产传承学校、60所京剧进课堂实验学校,制定了评价标准和教学要求。我们在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了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基地,成立全国首家以学校为基础的北京学校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会。

  二、抓课堂教学,德智体美融合融通。强化在德育课中加强传统美德教育,重新修订颁发了《北京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学生的未来打下道德基础。语文课上强化汉字和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烙上“中华文化标识”。历史课中突出民族优秀人物教育,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强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将吟诵、书法、剪纸、景泰蓝等民间工艺扩充到艺术课中。在大中小学推广和普及武术、花式跳绳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三、创实践载体,经典浸润校园文化。连续举办12年的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几十个专业院团累计演出上万场,观看人数近600万人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家进校园等活动,让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近距离接触和感受传统文化。培育和建设了大批优秀传统文化学生社团,创排出一批优秀剧目,如中关村一小创编的京剧《木偶奇遇记》等。

  四、促资源共享,多方参与形成合力。北京京剧院、北方昆曲剧院、中国评剧院等团体,与多所学校建立京剧、昆曲、评剧等传统文化基地,开展“结对子、种文化”工作。仅中国戏曲学院一所院校就为13所小学每学年开设6000余学时的戏曲课程。实施义务教育阶段课外活动计划,一批名家和非遗传人走进校园,参与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承。举办社会大课堂活动,近千家社会资源单位为学生学习和实践优秀传统文化搭建平台。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生根

作者: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高翔

  实施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一项政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福建将从三个维度来把握和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一、坚持把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一是纳入省委中心工作。省委把实施工程列入省委常委会2017年工作要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列入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作为领导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二是强化责任刚性约束。省委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精神文明创建考核评价体系。三是宣传部门主动作为。省委宣传部协调有关部门,开展专题调研,摸清文化家底,明确工作思路。

  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福建落地生根。福建重点做了七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实施中华民族精神传承发展行动,加快与现代教育体系深度融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作品、进网络、进社区、进家庭。二是打造海洋文化品牌,着手编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文化发展专项规划》,加快福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驿站建设,把福建海洋文化推向世界。三是实施福建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程,加大红色文化保护立法工作,组织创作在全国有影响的长篇小说、电影、电视剧、话剧,创办福建红色文化VR/AR实体体验馆。四是加强区域特色文化生态保护,加快闽南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等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支持泉州东亚文化之都建设和长汀文化传承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恢复古意乡愁,延续福建文脉。五是加强传统戏曲的保护与传承,加快剧目创作、剧种保护、艺术传播、研究整理、生态保护等“四个中心、一个保护区”建设,争创全国地方戏传承发展基地。六是传承发展民间民俗文化,举办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加大姓氏族谱文化、家训家规、乡贤文化传承保护力度,推动民间民俗文化改革创新、繁荣发展。七是加大历史文化研究阐释力度,采取措施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加强区域历史文化研究,构建“闽派文化”思想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三、构建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制机制。一是在组织领导上,考虑建立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规划指导、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各方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和格局。二是在政策保障上,探索设立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专项基金,完善财政投入、金融支持、税收优惠和法治建设、激励表彰、人才培养等政策措施。三是在宣传教育上,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新闻媒体报道、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内容,贯穿国民教育、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

媒体人应成为中华文化的笃信者、传承者

作者: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董卿

  我今天能在这里跟大家一起交流,和我最近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两档节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两档节目有着颇为相似的气质:清新隽永、以文化人;这两档节目也有着颇为相似的命运:意外走红、全民热议。

  《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出现就像一股清流让大家耳目一新,“一夜走红”恰恰说明这一类节目长期的匮乏。如果说这次节目播出之后有什么是真正出乎我的意料的话,那就是新媒体的热度和年轻受众的喜爱。《朗读者》在只播出了四期之后,微信公众号文章阅读量10万+的已经达到了55篇,手机客户端的收听量达到6000多万人次,相关视频全网播放量近3亿次。特别有趣的是许渊冲老先生的译著在节目播出第二天便冲进了当当网的热搜,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也让我们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丘吉尔曾经说过: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莎士比亚。鲁迅先生也曾经在文章中写道:吾广漠美丽最可爱之中国,实世界之天府,文明之鼻祖。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自己国家的文化的礼赞。今天,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作为媒体人,我们理应坚守精神家园,激浊扬清,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成为中华文化的笃信者、传承者、躬行者。

[责任编辑:邱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