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流行为镜,扬主流之光——谈高校主流文化的构建

2017-03-21 05:37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论教·中国特色高校之道】

  作者:王颖 王京(王颖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京系该院研究生)

  编者按

  3月16日本报刊出《校园流行文化,不能只是一场表达“游戏”》一文,揭示了在中国社会急剧变革,新兴传媒全面覆盖,传播手段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极具传播力的高校流行文化不断涌现,流行元素不断丰富,高校流行文化对大学生言行举止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广泛影响。需要指出的是,高校流行文化在极大丰富并改变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对主流文化的影响力和教育作用提出的挑战,折射出高校主流文化建设的瓶颈和短板。本文以流行为镜,通过高校流行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对比,提出高校主流文化的建设之道,具有启发意义。

以流行为镜,扬主流之光——谈高校主流文化的构建

沈阳农业大学打造寝室文化,鼓励学生在宿舍墙上“玩儿”花样。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高校主流文化与流行文化,彼此对照的镜子

  对于并行于高校的高校主流文化与流行文化,进行两者之间的比较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从受众心理方面比较,高校主流文化相对于流行文化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在于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期的大学生容易对生活和未来感到迷茫,流行文化虽然很具有冲击力和娱乐性,但是玩笑过后,内心的“空虚”却不能弥补,而主流文化的指导和引领作用,正好可以补充大学生的精神之“钙”。其次,刚离开父母步入学校的大学生,更渴望集体的温暖和他人的认同。主流文化所倡导的集体主义、奋斗精神、信仰的追求更容易让大学生得到归属感。再次,当代大学生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对社会公益、志愿者服务、爱心奉献等活动非常积极,因而高校主流文化也更易传播。

  但高校主流文化相对于流行文化在受众心理方面也有劣势。高校主流文化的传播,大多来自长辈或者权威,这个年龄段特有的叛逆精神,使大学生内心很难毫无保留地接受。相比之下,流行文化传播主要依靠朋辈之间的交流,所以接受起来隔阂很少。再者,新一代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无论对于老师的课堂讲授,还是学校组织的讲座、参观等活动,他们都会有自己的判断。对于权威,他们不会盲从,而是敢于提出质疑,并愿意通过自己的经验来证明自己的质疑,这也使得高校主流文化的说服教育存在一定难度。

  从文化传播方面进行比较,高校主流文化和流行文化在传播内容、方式、效果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传播内容上,高校主流文化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肩负着对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及行为进行正确引导的功能,通过几代人的发展和继承,在文化育人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而流行文化内容多以“新鲜”“猎奇”为主,价值观念上也呈现多元性,消费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价值观念随着流行文化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并影响着他们的精神生活。高校主流文化本身所肩负的育人任务,相较于流行文化内容的当下性和感染性,与大学生实际需求和接受特点不相适应。

  在传播方式上,随着科技的发展,高校主流文化的传播也出现了很多新的方式。除了课堂教学、校报和校园橱窗、校园广播等传统形式,也发展出校园官网、校园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一些承载主流文化的影视剧如《亮剑》《潜伏》《士兵突击》也在大学生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虽然高校主流文化的传播逐渐借鉴流行文化的传播方式,但是相对于流行文化的方式多样、互动性强、便捷迅速的特点,高校主流文化不仅传播方式单一,主要依靠的仍是系统教学和正面灌输,还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

  在传播效果上,高校主流文化传播的主要目的是要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不能只一味迎合学生的喜好,在学生多年的校园生活中被重复灌输,到大学时期,浇灌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新鲜的刺激,甚至可能让部分学生产生抵触心理。相较之下,流行文化更多的是商业价值和娱乐效果,商家会不遗余力地满足大学生的欲望和需求。有些文化产品传播方式过于理论化、呆板教条。

  以流行为镜,扩大高校主流文化的影响力

  无论从高校的使命,还是从大学生的发展来看,校园文化绝不仅仅是流行文化的被动接受者,也可以成为主流文化的主动引领者。高校要巧妙运用流行文化语境,合理利用流行文化载体,准确把握流行文化态势,来扩大高校主流文化的影响力。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高校主流文化要坚持发展的政治性和主导化。

  由于流行文化所承载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态度良莠不齐,所以对其正确引导和限制极其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应当引领流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扩大高校主流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利用校运动会、毕业典礼、学校周年庆典等全校性活动,策划具有仪式性的环节,激发学生爱国、爱校的情感和集体意识。思想政治工作者还可以把教学范围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从学校内延伸到学校外,让大学生在内容丰富的集体活动中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以达到情与理的渗透,知与行的统一。除此之外,高校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大学精神和大学价值的体现,能够激发学生严于治学、谦虚谨慎、克己自律的人生态度,也是滋养流行文化健康发展的土壤。

  第二,高校主流文化要增强内容的感受性和感染力。

  今天的大学生是在视听盛宴中长大的一代。电影、电视、网络游戏、动漫冲击着他们的耳朵和眼球,更增强了他们对图像和声音的感知力。因此,满足大学生的阅读期待,完成对大学生现实生活的塑造和引领是使高校主流文化获得稳定受众的关键。如校报、校园橱窗等纸质传播形式,可以借鉴流行杂志和漫画的传播方式,增加照片、漫画等图片内容,增强传播内容的视觉表现力和情景再现性。校园官网、校园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网络媒体形式要改公告式、程式化的宣传内容为新鲜活泼、切实反映大学生学校生活的内容。吸引具有先进性的优秀大学生承担网络媒体的管理任务,发挥朋辈间信息传达的无障碍性,增加网络内容的趣味性和易接受性。同时,高校主流文化还要增强传播内容的感染力,才能被大学生心口相传,从感同身受转化为内在的价值和追求。

  第三,高校主流文化要注重手段的多样性和互动化。

  流行文化的传播优势在于它总能迅速抓住大学生的信息接收终端,旋即进入大学生的生活。相比之下,主流文化的传播就较为墨守成规、后知后觉。因此,高校主流文化的传播除了要提高传播的敏锐度之外,还要针对传播手段的贫乏和守旧,在统一的宣传思路和宣传口径下发展和创新更丰富的传播手段。学校可通过建立自己的传媒中心和文化品牌,提升对新兴媒体的敏锐程度和运用能力。此外,流行文化传播的最大特点就是互动参与性强,可以充分发挥受众的积极性。高校主流文化的传播主体比起流行文化具有和大学生空间距离近的特点,应更容易发挥互动的优势。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上互动可以和网络互动结合起来,把课上大家激烈讨论的场景上传网络,引发大家网上继续讨论的热情,让思考从课上持续到课下。

  第四,高校主流文化要实现话语的流行性和大众化。

  无论是主流文化还是流行文化,其受众的特点都是对贴近自己的事物感兴趣。高校主流文化要争取受众的关注,就必须和大学生的话语体系调到同一频道。这就要求主流文化的语言不仅要吸纳具有时代特征的新词汇、新词义,语言的表述风格也要更多样、灵活、新鲜、活泼。此外,高校主流文化语言还要注意把深奥的理论性话语变为通俗、亲切的教诲,贴近学生生活,深入学生内心。语言要落到实处,切忌空洞夸大,失去说服作用。语言要以“情”为先导,只有在传播过程中真情流露,才能打动学生,拉近距离。语言要有创新性,在借鉴流行语的同时,还要创造出类似“中国梦”等属于自己的流行语言,走在流行前端的高校主流文化才能发挥更大的吸引力。

  第五,高校主流文化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化。

  流行文化之所以能够风行校园,除了其在传播内容、手段上的优势外,更主要的是它迎合了大学生的内心需求和发展需要。因此,高校主流文化在加强形式的创新性、流行性之外,一定要深入分析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充分发挥大学生群体的主体性,使主流文化在学生群体中能发挥自我教育、自我宣传作用。自己经历、自己体会、自己感悟,让大学生在感受主流文化的过程中坚持独立的自我,才是让高校主流文化真正进入学生内心的有效方式。此外,高校主流文化的传播中还应为大学生构建更多情感表达的现实渠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艺术等现实交往活动来增加大学生间的交流。同时也要注意对大学生的情感疏导,发展朋辈辅导,在接受主流文化熏陶的过程中建立和朋辈之间的亲密关系,合理表达情感。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21日 13版)

[责任编辑:邱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