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拨动心弦的长征之歌

2017-03-22 04:36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项万和

  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影视作品远比图书丰富,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向世人展示了这场艰苦卓绝的战略转移。而作为彻底摆脱国民党围追堵截的红军巧渡金沙江,却没有完整展现这段历史的作品。由云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长篇小说《浪拍金沙》,以宏伟的视角,细微的情节,描写了中央红军机智巧妙渡过金沙江天险的重大史实,既是对伟大长征精神的传承,又填补了无文学作品全面反映这段传奇的空白。

  《浪拍金沙》以险象环生的紧张气氛,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的白描手法,围绕红军能否成功渡江这一主线,不仅描写了敌我双方所展开的精彩博弈,描写了红军千军万马过江的宏大场面,还写了红军过江后突破狮子山,夺取通安镇,围攻会理城,召开会理会议等精彩的故事,真实地还原了那一段惊险而神奇的场景。

  连接川滇两省的皎平渡口,地处于悬崖壁立的高山峡谷间,人烟稀少,环境恶劣,崇山叠嶂,峭壁凌云,一向是往来于川滇商贸活动的重地。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渡口,37位普通船工,凭着7条木船,铸就了中国工农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壮举,谱写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阅读《浪拍金沙》,有一根紧张的“弦”,会牵着你不停地一直读下去。这根“弦”紧扣你的心境,让人感觉到作品中的场景和情节是那样的紧张。比如,作品中描写红军将士兵贵神速,急速赶往江边,以“快!”“快快!!”“快快快!!!”这样短促有力的语言,简洁明快地体现红军官兵空前急迫的心情,非常契合当时的历史条件。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文艺作品的表现形式异彩纷呈,尤其是表现中国革命主旋律的作品不少,但反映中国工农红军的长篇小说是比较少的。关于红军巧渡金沙江这一重大史实,就文学作品或许多当事人的回忆录而言,也只是简单交代。然而,《浪拍金沙》成功诠释了红军巧渡金沙江,最为重要的是战略上的“巧”,领导层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赢得了战略上的主动;其次才是历史的巧合,比如到江边送烧船命令的人,正好碰到了急速赶往江边的红军等。

  小说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由他们在特定的历史舞台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活生生地表现出国民党基层政权的尔虞我诈、离心离德、纪律涣散、自以为是、贪生怕死,以及对百姓的残暴,成功地反衬出红军将士上下一心、英勇顽强、艰苦朴素、纪律严明和亲民爱民的形象,这满满的正能量,让伟大的红军精神进一步得到了弘扬和传承,更重要的是揭示了这条真理:红军成功渡江,彻底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是历史的必然;敌人机关算尽,以失败而告终同样是历史的必然。

  这部作品在表现手法上,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一是创作的视野开阔,人物形象丰满,从红军高级将领到连排长,乃至生活在金沙江边的穷苦人向小发、山菊,以及刘元塘、丁三胖、何麻子、赵参仪等形象栩栩如生,时代特征明显。二是围绕红军能否顺利渡江,敌我双方都使出浑身解数,情节环环相扣,险象环生,引人入胜。三是通篇布局合理,结构紧凑不拖沓,点和面兼顾恰到好处;张弛有度,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在节奏的把握上颇见功力。四是语言平实、通俗、流畅,人物对话个性鲜明,地域特色浓郁,使得这部作品的文学性、情节的戏剧性,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和发挥。作品以“巧”贯穿始终,架构这一历史惊险传奇的表现张力,真实地还原了当时那一段动人心魄的场景,使全书读起来惬意畅快。

  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彻底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为红军走向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以今天的视角,再次审视这一伟大的征程,共产党人心系群众、无私奉献、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无私无畏等精神进行再认识,从而更有力地推动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意义更为重大,影响更为深远。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22日 12版)

[责任编辑:邱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