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常州轻院让学生端上“金饭碗”

2017-03-24 05:3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搭台子架梯子 培养能工巧匠

常州轻院让学生端上“金饭碗”

光明日报记者 郑晋鸣 

  一所名不见经传的高职院校,建校时间不满60年,在校学生不足1万人,然而在江苏,它的名字却如雷贯耳。这所学校就是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记者通过采访发现,专业、专注、专心的“三专”精神,正是该校的精髓所在。

  从一个全国劳模到一批世界技工

  20世纪80年代,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摆在了纺织人面前——牛仔布预缩率稳定控制问题。几年后,在中国长江之南、太湖之滨的常州传出消息,常州黑牡丹集团的一个青年技工邓建军破解了这一难题。2005年,邓建军与青岛港集装箱公司的技术部经理许振超一起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并列被人称为“世界技工”与“金牌工人”。成名后的30年间,邓建军参与了500多个项目的技术改造,独立完成了140多个项目,陆续攻破“染浆联合机变频问题”“牛仔纱线清洁染色节水问题”等30多个国际难题。每次接受采访,邓建军总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能走到今天这一步,是我名不见经传的母校给了我创新、创造和攻坚克难的力量。”邓建军口中的母校,正是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邓建军之后,该校又陆续培养出一批省级、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能工巧匠。工电专业的丁建华,毕业后被分配至南通工业设备安装公司,帮助公司在行业情势低迷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工电专业的陈春栋,毕业后被分配至常州轻工电子应用研究所。通过不断的实战演练,陈春栋创办了常州市理工微型计算机研究所。软件专业的黄俊鑫,身有残疾却坚忍不拔,先后开发了进销存管理系统、一网缴费平台、常州世贸平台、科技资源平台等,毕业后直接被常州市政府点名要走。

  学校培养出优秀学生,学生也通过各种方式回报着母校。2011年,电子电气工程系的冯彬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折桂,毕业后被一家上市公司相中,年纪轻轻就担任了部门经理。毕业6年,冯彬每年都要回学校无偿讲课,并选拔一批优秀的师弟师妹去公司实习。

  工程师训练营助力大国工匠培养

  “大赛圆了我们职校学生的教师梦。现在我带着一些有理想的学生,继续通过学校给我们的平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职业追求。”学院金牌教练韩迎辉告诉记者,学院坚持“以赛促学”的培养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新竞争意识。

  为了加强学生的技能水平,学校特意创建了工程师训练营。每个院系都有独具特色的工程师训练营,学院还为学生提供场地和设备保障。“作为一所高职院校,我们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院长杨劲松告诉记者,学院利用大环境优势,与周边多家企业合作创建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打造出前校后厂的培养模式。在学院,企业的工人师傅们各自担任相应的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实践课程;在企业,学生按照专业担任企业技师,承担一定的指标任务,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实践能力。

  建校以来,该校培养了5万多名全日制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是常州轻院的根本任务,也是学子求学的核心目的。”学院党委书记杨兴华告诉记者,学院要努力搭台子,架梯子,帮助学生成长,使其成为未来的大国工匠。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24日 06版)

[责任编辑:邱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