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现光彩松花砚

2017-03-26 05:06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张晓萌

  数亿年前,海底淤积的细泥经过沉积、覆盖、压制等物理过程,鬼斧神工般地形成了坚硬的沉积型微晶石灰岩,纷呈绿色、青色、黄色、褐色、紫色,而尤以绿色为主。绿色按浓艳程度,又细分为翡翠绿、苹果绿、杨黄绿、菠菜绿、青灰绿、淡灰绿、暗灰绿七个品级。这块大自然的作品,颜色如松、纹理如画、敲击如铜而又质地坚细、贮水不涸,被称为奇石,因其产自松花江源头地区,得名松花石,又名松花玉。

重现光彩松花砚

松花石砚台作品《秋》

重现光彩松花砚

松花石“老坑”。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通化市二轻总会原会长徐英梅长期研究松花石,对其前世今生十分熟悉。她介绍说,奇石在明朝中后期偶露峥嵘,被技艺精巧的工匠制成松花砚,可惜存世量极少。到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对松花砚都十分欣赏。康熙曾封松花砚为“御砚”。

  长白山地区在清代被封为禁区,有权入山采集松花石料的只有皇宫的“造办处”。他们将石料运回皇宫,制成御用专品。如今,存世的松花石御砚仅80余方,都存于故宫博物院,多制于康乾时期。也正是因为松花砚被皇家独占,所以民间不见它的踪影。而随着封建王朝的衰败,松花砚也越制越少,到哪里寻石,100多年以来都是一个谜。

  1977年,通化市工艺美术厂多了一个梦想:查找历史文献中的蛛丝马迹,找到松花石,让松花砚重现光彩。然而,他们跋山涉水找了两年,却一无所获。1979年3月的一天,一个卖瓜子的老农听了厂长张友发的叙述,把一块鹅蛋大小的石块递过来,憨厚地问:“你们是在找这个吗?”欣喜若狂的张友发立即安排当时厂里技术最好的工匠刘祖林磨制抛光。几个小时后,一方精致的小砚制成了。墨走砚池,滑而不拒;笔舔砚石,涩而不滞;呵气成水,按压有痕;贮墨放置,经久不涸。

  大家信心百倍,按照老农的指引,相继在通化二道江区长胜村仙人洞、大安镇湖上村蝙蝠洞找到了相同的石料,迹象表明,这两个地方就是清代御用松花石开采的老坑遗址。

  1980年5月25日,52方精雕细磨的首批松花砚运抵北京,在赵朴初、启功等80多位中国著名的金石鉴赏家、书画名家和作家学者面前“亮相”。专家们从发墨、贮水、色泽、敲击声等各个方面与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松花砚比较,结果完全相同。“我雕出了失传100多年后的第一方松花砚,这是历史给我的机缘。”回想当年的往事,今年66岁的刘祖林感慨地说。

  自松花砚被重新发现之后,通化举全市之力推进其艺术提升和产业壮大。通化师范学院专门开设艺术设计雕塑专业,与市工艺美术厂开展校企联合办学,培训专门人才。2007年,松花砚雕刻技艺被评为吉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通化市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松花砚之乡”称号。2014年,大安松花石老坑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小小一方砚台,改变着这座城市。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26日 10版)

[责任编辑:徐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