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带一路”展现新时期中国开放胸怀

2017-04-03 03:0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特别关注】

  作者:赵磊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伟大构想,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最具魅力的组成部分之一。经过三年多的实践,“一带一路”建设的逻辑更清晰,魅力更闪耀,已进入“争取更大作为”的历史新阶段。

  “一带一路”的统筹之道

  “一带一路”不是中国单方面去规划世界,而是要真正融入世界。“一带一路”建设涉及范围广、领域多,需要内外、各方协同联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切实推进统筹协调,坚持陆海统筹,坚持内外统筹,加强政企统筹。

  陆海统筹展现中国的全球观、大局观、格局观。就国内而言,这个倡议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内生性要求,也有助于带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如果将国家利益分为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的话,“一带一路”陆海统筹就是要将安全利益与发展利益结合起来,将改革开放的末梢变成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前沿。就国际而言,“一带一路”将打破长期以来陆权和海权分立甚至对立的格局,推动形成一个欧亚大陆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完全连接、陆海一体的地缘空间新格局。

  内外统筹是关键点。“一带一路”建设制定了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的与各国的具体合作方案,阐明了中国各地方的开放态势,详细定位了相关省份在“一带一路”中的职能与责任,可以有机地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这是新一届国家领导人以扩大开放倒逼国内深层次改革的深远考量,通过内外统筹真正推动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双向互动,不仅要“互通”,更要“深融”。

  政企统筹是突破口。“一带一路”的有效推进既要靠政府,也要靠企业,两者是落实“一带一路”的双引擎,需要同步驱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要发挥政府把握方向、统筹协调作用,又要发挥市场作用。政府要在宣传推介、加强协调、建立机制等方面发挥主导性作用,同时要注意构建以市场为基础、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广泛调动各类企业参与,引导更多社会力量投入“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形成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的合作模式,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民间促进的立体格局。就企业的“一带一路”定位而言,国有企业是主力军,民营企业是生力军。

  “一带一路”的多层次内涵

  “一带一路”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的实质是“互联互通”,其内涵具有多层次性:

  经济层次上,强调合作共赢属性。经济内涵是“一带一路”的优先属性,这一倡议首先要让中国民众以及国际社会切实享受到“一带一路”的红利与实惠。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如果能够使顺周期下形成的巨大产能和建设能力走出去,满足沿线国家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和提高基础设施水平的迫切需要,有利于稳定当前世界经济形势。

  人文层次上,强调文明互鉴属性。人文内涵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属性。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任何国际合作的人文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中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构建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有利于沿线各国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

  全球治理层次上,强调公共产品属性。公共产品内涵是“一带一路”的价值属性,体现了中国的全球视野和大国情怀。公共产品至少包含物质性公共产品、理念性公共产品、制度性公共产品这三个层次。长期以来,中国在物质性公共产品上的贡献巨大,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修路、造桥、供电等,提供人、财、物等物质性需求层面的供给。“一带一路”建设则凸显中国在理念性公共产品、制度性公共产品上的作为。“一带一路”是对传统理念的一种超越,路、带、廊、桥等中国式话语开始崛起,代表着国际社会“消除边缘”的发展潮流。“互联互通”开始成为一种时尚,“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中国式文化与哲学思想开始备受瞩目。在制度性公共产品层面,“一带一路”所推崇的游戏规则更加强调公平、开放、包容,具有西方国家俱乐部化、排他性游戏规则无法比拟的道义优势。

  据此,“一带一路”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在经济、人文、全球治理层面的充分“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一带一路”是提振世界经济的重要举措,深化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创新实践。

  “一带一路”的智慧对接

  “一带一路”是中国倡议,但其成功需要凝聚国际共识、全球智慧。共建“一带一路”既需要各方诚意决心,也需要各方远见卓识;既需要战略对接、规划对接、项目对接,也需要智慧对接、舆论对接、行动对接。不断夯实持续发展新框架,需要实现上述六大方面的全面对接,特别是智慧对接。

  第一,实现智慧对接,要加强“一带一路”建设的学术研究、理论支撑、话语体系建设。要推动全球知名智库合作研究前沿问题、热点议题、棘手难题,实现“一带一路”的智慧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和政治生态。“一带一路”是不断动态调试的过程,需要凝聚各方智慧。为此要逐渐建立与完善“一带一路”的动态评估机制,为这一伟大倡议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第二,要持续加强“一带一路”软联通项目的落地,如文化、标准、技术、专业服务等。目前,“一带一路”项目大多数是重资产项目,如道路、桥梁、港口、隧道、园区、能源资源、工程基建等,这类项目的特点是投资大、周期长,但风险也大。因此,特别需要一些能够发挥润滑剂和黏合剂作用的轻资产项目,轻资产项目离沿线国家民众的生活更近,更易于发挥杠杆效应,助益于“通心工程”。

  第三,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人才是关键。人才不仅是流动的,更是共享的。“一带一路”建设面临国际环境多变、区域状况复杂、现实需要众多等挑战,涉及地缘政治、文化、社会、法律、语言、宗教等多方面具体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有方方面面的人才,要让人才和思想在“一带一路”上充分流动起来。只有将全球人才集聚起来,“一带一路”才能更有活力、更具魅力。

  《光明日报》( 2017年04月03日 04版)

[责任编辑:白丽克孜·帕哈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