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整顿文艺乱象须“猛药去疴”

2017-04-06 06:3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陆天明 (著名作家、编剧)

  文化市场的繁荣,是这些年改革开放众多成果中相当突出的一个成果。发展是硬道理,这里头一定也包含了文化的发展。推文化入市场,发挥市场在发展文化事业方面的作用,固然极大地解放了文化生产力,使众多人、财、物都涌向了“文化”,使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动能,解除了不少以往对文化事业不必要的束缚。但市场毕竟不是万能的,对市场缺乏应有的管控,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困惑和弊病,同样也会给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同样的痛感,其伤害程度会甚于经济建设。因为文化的伤害产生在人的心灵和精神上,文化更脆弱,更容易伤而难愈。“文化”很可能会面临被异化成一件只供交换利润而存续的“商品”。

整顿文艺乱象须“猛药去疴”

  仅举一个文化现象为例。“文化”一股脑儿地被全盘推入市场后,从社会媒体到一些文化机构,对电影电视的评判,从以往“社会效益”至上,转到了“以票房、收视率论英雄”。相当数量的文化人的心跳只随着票房、收视率的涨落而起伏。“社会效益”一说往往成了画在墙上的甜饼。由此产生了一批低俗、庸俗、恶俗的作品,这些作品调侃崇高、诋毁英雄,可以说是社会的“精神毒化剂”。有些电视台只是保证新闻播出不出差错,遇到重大政治活动,只播出些配合性剧(节)目以应付差事。平时,他们则几乎倾尽全部余力在“娱乐至死”上下功夫。所谓传播正能量、讴歌真善美往往沦为挂在嘴上说说而已,实际工作中并不拿它当回事。这些电视台对演艺明星的使用只看他(她)在观众中有没有号召力。更有甚者,如一家大电视台进行喜剧小品赛,公然以“要足够无聊、足以让评委开心大笑”为选拔标准,让人“匪夷所思”,且“不寒而栗”。

  应该说,上述问题不是个别现象。其危害在于,会制造出一大批只以“娱乐至死”来追求艺术效果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这些观众反过来会逼得越来越多的文化从业人员为了从这些观众手中换取经济利益,而满足他们的需求去生产更多的低俗作品。而这些越来越多的低俗作品又会制造出更多的观众来迫使文艺创作者跪倒在他们面前进行低俗创作。这种恶性循环在某一些领域某一个方面已经形成。长此以往,“讲好中国故事”之风如何才能盛行于中国大地?

  毕竟人要活在真善美的精神生活中,才能像个真正的人。毕竟只有拥有一颗真善美的心才能讲好中国故事。真正的繁荣要看质量。工业科技制品是这样,文化制品更是这样。出一千部粗制滥造的地摊小说,除了污染人们的心灵外,不会再有其他正面作用。没有精神支撑的繁荣只能制造出唯利是图的经济动物。这种前景是十分可怕的。

  针对文艺乱象,该踩一下刹车了。我们不说“救救孩子吧”这种“耸人听闻”的话,但有关部门确实应该拿出猛药去疴的勇气和力量来做点清理整顿工作,因为事实证明,仅仅呼吁文艺工作者和文化机构提高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的作用十分有限。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规则、监管机制,尽快将一些临时的政策规定规范化、法制化,使粗线条的、临时的、分散的规则,细化为健全有效的行业管理机制。对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悖于社会道德规范、有悖于真善美追求的文艺产品,要敢于亮剑,敢于清理。

  《光明日报》( 2017年04月06日 12版)

[责任编辑:杨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