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知识,还能不能改变命运

2017-04-08 06:1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对论】

  编者按

  日前,一则“清华北大毕业也买不起学区房,花重金买学区房上清华北大还有什么用”的网络戏言引起广泛关注,在有关部门对炒作“天价学区房”者展开依法惩处、制定更多政策细则治理学区房乱象的同时,这则戏言再度引发了各界关于“知识改变命运”这个命题是否依旧成立的讨论。本期我们共同关注——

知识,还能不能改变命运

  4月3日,天津大学一年一度的海棠季校园开放日系列主题活动举行,吸引众多天津市民前来。图为大学生们向前来参观的小学生讲解电路工作原理。张玉筠摄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什么样的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程方平

  最近,又有人对上学、求知的结果赶到困惑了:花高价买学区房不一定能让子女一直学到获得博士学位,即便是有了博士学位,很可能照样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没有成就感和幸福感,照样买不起学区房……于是,质疑油然而生:知识是不是可以改变命运?

  我们知道,“知识改变命运”是一个哲学命题,不完全是科学命题。前者的意思是,有知识的人较之无知识的人可以活得更理智、更自由,能更好地把握人生中出现的各种机遇;而后者则强调有了知识就有可能改变命运,将“有知识”作为改变命运的必要条件,但也从没确定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条件”。从古至今,从中到外,在成功者、幸福者身上的明显标志之一,就是拥有知识。但是,他们究竟掌握了什么样的知识,是不是只是熟读书本、获得了博士学位,就具备了融入行业、融入社会、成就事业、走向成功最重要和唯一的资本?显然,这样认识问题是比较肤浅和草率的。

  众所周知,即便在历史上获得进士抑或是状元者,也很难说各个都是真正的成功者。因为,验证或影响人们是否成功的复杂社会,对知识的要求绝不仅仅是拥有学富五车的书本知识。所以,中国古人早就强调在书本学习之外,还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等一类更真实、更有用的知识,而对知识的把握绝不可囿于学历教育的影响,还需要在真实的生活中继续学习和历练。外国的学者也在不断地探讨,什么知识对于人类最有价值,什么能力可帮助人们成功。

  一般而言,泛泛地谈“知识改变命运”只是一种导向,而每个人是否能够成功,要看其获得的知识是否能与自己的具体情况和内在的发展潜力相匹配。当然还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如何看待命运的改变或所谓的成功。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多数人的所学很难像以往一生都与某一行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错位、转行等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所以在大学所学的知识还主要是基础。20世纪80年代前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陆续提出了一系列影响人们学习观念的思想,包括“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创造”等。重在引导世人从以往只看重学历而忽略生存需求、自主发展、融入社会、有所作为和自我期待等的局限中解放出来,从根本上改变教育对人影响的目标与方式。

  至20世纪90年代,随着西方部分国家进入到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博士毕业找不到工作的现象。这说明在现代社会中试图用高学历来锁定自己一生发展轨迹的做法,已经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即便是分配到专业对口的单位,做着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离一个人的成功和改变命运还差得很远。相对于纯粹的学历教育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认识自己、了解社会、树立志向、主动实践、善于合作、理解他人、积极思考、敢于尝试等,更有助于一个人的成功。而这些能力和素养的形成,不是上一所名校就可以完全养成的,既要靠各级各类学校的引导和教育,也要靠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历练。如果大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不清楚这个道理,完全把希望寄托于某个名校和所得到的学历,则不仅命运难以改变,高学历还会成为其难以融入社会、难以成功的心理障碍。

  人的命运不是先天注定的,而是可以掌握和改善的,关键在于我们对自己、对社会、对专业、对知识的态度是否积极,有否准确和适宜的选择与判断。比如,近年来不少所谓的“成功者”均以颜值、家庭背景、经济实力、社会关系、商业炒作得计,媒体也在利益的驱动下不遗余力地追捧,相形之下,知识的价值在大众心中大大缩水,这的确不是好的导向。但也还有大批靠自己打拼走向成功的年轻人,他们改变命运的资本依然是靠知识的合理运用,而不只是拿学历当招牌而满足于守株待兔。

  中国古代的《大学》讲了知识学习和运用的五个步骤或要点,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就是说,知识的学习与运用若能关注和把握好这五个方面,就可以让所学的知识变得有用,进而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当然,这种改变还是有过程的,不会一蹴而就,更不能急功近利。

  应该指出,每个人的成功都会与他人有所不同,学习和效法他人成功的经验,借鉴他人运用知识的方法,一定要做因人而异的改造,要首先对自己的现状和潜力做出客观明智的判断。要清楚,我们所学的知识,特别是在大学、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多是经过提纯和科学归纳的,是共性和基本规律地反映;而我们为争取成功、为改变命运所做的努力,则是经验性的,是个别或特殊性的反映。如果不知道这一区别,认为他人成功的具体做法即唯一可以追随的做法,就会陷入“削足适履”“东施效颦”的窘境,甚至还会错误地认为知识不能改变命运,或是进入宿命论的消极心理状态而不能自拔。

  由此可见,一个人能否成功,能否改变命运,问题不在于选学哪一门知识,而在于如何看待和使用知识,如何认识自身的局限和价值。以往,许多学习者都会在上大学时观察自己所学的专业是热门还是冷门,并采取积极的应对和调整措施,为就业和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并深入探究在冷门专业中可能存在的机遇和在热门专业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如此,不仅对自己的期待比较务实合理,也更容易寻求适合自己成长和走向成功的正确道路。

  读书不能只看收益还要看效费比

  美国东北大学机械专业博士研究生 于广瀛

  我认为,这个问题的判断标准实际有两种:如果说这个标准是以投资之后的资产回报率来看,那么投资房地产或者学区房,从目前来看,肯定是比读书考上好学校的财富收益要高。作为一种长期性的智力投资,“要求考上好大学就能获得某某巨大利益,”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不现实也是不合理的,因为这隐含着“一考定终身”这种在过去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时代都很难实现的预判;如果说这个标准是从人生前路发展的角度来看,那么选择读书、上好大学这样的智力投资选项,相比投资房地产之类的资本投资,就没有那么大的劣势了,这不是说从长远来看名牌大学毕业生的收益一定能超过房地产或其他资本投资,而是说,从效费比来看,用知识来改变命运,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投入成本相对最小、运行规则相对最简单的那一种,如果没有那么多资金投入,并且无法承担相应的高风险,那就不适宜去只盯着那些惊人的回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获取知识让自己在精神层面上获得的愉悦及满足感,这些也应该是在选择读书这个问题上必须考虑的优势。而且,投资与读书在现实中也往往不是二选一的矛盾局面,不能因为投资收益大就去单方面否认读书的价值。

  努力读书、努力读好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应该不是收益最大的选择,但应该是相比较而言最实际、效费比最高的选择。

  我的买房故事

  刘墨

  终于,我还是咬牙买了一套学区房。

  最近一段时间,学区房价越涨越高,随之也伴生出了不少网络段子:“一套学区房能救活一个上市公司”“上好大学不如买房”等等,尽管这种价格畸高包含有人恶意炒房、有人借机牟利等因素,但是我认为,正是大家都心里存着“知识改变命运”这个认识,才导致了学区房持续处于被热炒的境地。

  第一次发现学区之间有差异是刚刚成为母亲的时候,当时我陪一个朋友参加在某大学举办的招生见面会。一位家长问招生老师:“请问在学校排名多少报考你们学校比较有把握?”当时,招生老师是这样回答的:“不同的区情况不同,如果您的孩子在教育水平较好的区,那么平时排名在区里前200名都是比较有把握的。”“如果在水平一般的区呢?”家长追问。招生老师想了想,“如果是这样,大概前70名吧”。

  权衡利弊之后,我最终加入了买学区房的行列。不少人认为,这种巨大的花费无异于绑架了整个家庭,但我认为这可能是家庭教育减负最简易的方式了。

  我注意到,相关教育部门这些年出台了各项政策试图拉平这个鸿沟,但是,很多家长的心理构建是,购买学区房也许是最快进入“快车道”的方法。

  在求学的过程中,家长往往有各种各样的纠结。以我的实际经验来说,在各种无所适从中,购买学区房可能是家长自我安慰心理的一种直接反映。教育是一个家庭对未来的梦想和期许,对于孩子来说,家长的每次选择背后,都是新的机会和新的人生。近日,北京市新政出台,学区施行多校划片,学校的选择也不再是唯一的。看来,我这个选择的不确定因素又增加了。(北京市民,署名系化名)

  《光明日报》( 2017年04月08日 07版)

[责任编辑:杨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