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
作者:吕柳荫
膏滋又称膏方、膏剂、煎膏等。近年来,膏滋流行南北。作为我国传统医药学的一部分,膏滋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既可以调理和增强体质,又可以预防和治疗慢性病。它辨虚实,论体质,损有余而补不足,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健康强身的目的。
很多人听说膏滋好,吃了有病治病、无病强身,于是有病的买来治病、无病的买来养生。随着需求的增长,很多医院、诊所、养生馆甚至餐馆和个人都开始熬制膏滋,在利益的驱使下,各种针对膏滋治病、养生功效的宣传也铺天盖地地袭来,逐渐将人们对膏滋的理解带入了一个误区。其实,膏滋是滋补调理品,适当食用适合的膏滋,可调解和改善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达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但是,膏滋又并非人人适宜,也需要辩证,不能滥用。
作者简介吕柳荫,1951年出生于广西全州。1970年,他被招工到湖北省中医院药剂科当学徒。出师后,一直从事中药炮制和制剂工作,后成为药剂师、主管药师等。这个熬了一辈子膏方的老药工,始终坚守着一份情怀,就是要扎扎实实把每一罐膏熬好。
真正的膏滋组方严谨、选料讲究、熬制工艺繁芜,任何一个环节的失控都会导致膏滋失去其防病治病的功效,甚至会起反作用。例如,杏仁炮制时需去皮尖后方能入药,否则会引起氢氰酸中毒。因此,膏滋必须由专业的医师定方,在资深的药剂师指导下熬制方能服用。
传承千年
何为膏滋?
从字面上来讲,“膏”字从“肉”,膏者,脂也,凝者曰脂,释者曰膏,后泛指熬制的浓稠汁状物。在中药制剂中,将中药材加工制成细腻稠厚的半流体状物统称为“膏剂”。近代名医秦伯未在《膏方大全》中指出:“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液,而所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也,故俗称膏滋药。”此为膏滋的名称由来。
膏滋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即有膏方应用的记载,《黄帝内经》中也有关于膏剂的制作和临床应用的论述。至唐、宋时代,膏方的制作、使用方法日趋成熟。如《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苏子煎”“杏仁煎”“枸杞煎”等,不仅用于治病,而且开补需康复、养生抗衰老之先河。明代《御制饮膳调养指南》熬制“琼玉膏”“天门冬膏”等,规定以“慢火熬成膏”,并认为能“延年益寿,填精补髓,发白变黑,返老还童”。
中医院的医务人员在配制膏方。孟德龙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到了明、清时期,膏方已成为临床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广泛应用于内、外、儿、妇科。其中许多膏方沿用至今,如《本草纲目》中的益母草膏、《寿世保元》中的茯苓膏等。清朝慈禧太后长年服食“扶中和中膏”“菊花延龄膏”等多种膏滋,以达到调补身体、延龄驻颜之效。《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一书就收录内服膏方多达30个。膏滋在清朝宫廷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如用于保健抗衰老的“菊花延龄膏”、补益的“扶元和中膏”、治眼疾的“明目延龄膏”、治咳嗽的“润肺和肝膏”、治脾胃病的“理脾调中化湿膏”、治疗肝病的“清热养肝和络膏”等。从其处方日期来看,有九月的“清热理脾除湿膏”、四月的“调中清热化湿膏”、七月的“扶元益阴膏”,只要于病有利,一年四季皆可。这些膏方组成较为简单且药量不重,如“菊花延龄膏”仅菊花一味,“明目延龄膏”为桑叶与菊花组成,一般的膏方也只有十几味药,如“理脾清热除湿膏”由党参等12味组成,总药量仅29钱,这样制成后总量不多,有利于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药。
中药有“丸、散、酒、丹、汤、膏、片、锭”八大传统剂型,从中医制剂的角度上看,膏滋实际上是汤剂演变的产物。中药汤剂一般口感苦涩,很多人怕喝中药,所以添加蜂蜜来一起熬制,逐渐演变为膏滋。由于膏滋组方讲究、熬制工艺繁芜,在古代,只有大药房甚至御用药膳房才有能力熬制膏滋,因此价格昂贵。膏滋多以大病之后康复、滋补强身、抗衰延年为主,兼有缓和的治疗作用,药效滋润,逐渐成为古代上层社会中的进补佳品。
上医开方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言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最早提出了“上医治未病”的医学理论。膏滋作用持久和缓、依从性小、药性稳定、口感适宜、便于保存、服用方便,可长期服用,所以颇受广大亚健康状态者的欢迎,而这类人群也正是中医“治未病”的重点。
上海岳阳医院熬制膏方的车间。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膏滋讲究组方合理、配伍灵活,用药复杂而不乱,非常严谨。膏方以平衡阴阳为总则,力求气血充盈、调和流畅。虽主要运用于正气虚损的虚症,但有因虚致实、偏虚偏实、虚实夹杂等变化,辨证施膏需分清“标、本、虚、实、主、次”,从而达到“表本”兼治的效果。因服用人的性别、年龄、体质的不同,地域、气候、风土人情习惯的差异,膏方的定方也不尽相同。亚健康状态的核心病机为“心神失养,气虚肝郁”,故组方用药时又必须注意养心安神、健脾益气解郁,或兼以化痰除湿,或兼以活血化瘀,补治结合、剿抚兼施、主次兼顾、有所侧重。
中医膏方主要由四类药物组成。一类是补益药物,根据患者提供的症状,结合医师掌握的体征,综合归纳,辨证出中医的证候属性是阳虚或阴虚、血虚或气虚,有针对性地选用温阳或养阴、养血或补气等补益药物。补益之中又可根据体质不同施以平补、温补、清补、涩补。第二类是治疗性药物,治疗性药物在膏方中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辨证与辨病结合,选用一些中药药理明确且与患者的证候属性一致的药物,以取得更好的效果,体现了“寓通于补”的经典思想。比如,首乌能降血压,玉竹能降血糖,枸杞能降低血脂,生苡仁能降血尿酸等。第三类是胶质之品,根据患者的体质选用的胶质药不仅能起补益作用,还可以赋型。第四类是辅料,例如:糖类等可以改善膏方的口味和赋型,但对于身体较胖、血脂高、血糖高者要少用或不用糖类。
膏滋的组方如此复杂多变,因此,开方医师必须是专家级的,必须对中国传统中医及药理药性有着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又具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所定膏方才能取得良效。这样的专家级医师在古代就称为“上医”,故有“上医治未病”之说。
匠心精研
有了好的膏方,还需要好的熬制工艺。
好的制剂师拿到膏方后,必须首先从组方上体会开方医师的开方思想,从组方中分析出膏方使用者的证候,这样才能了解处方中每味药的作用和存在意义,而不是盲目地开始熬制。熬制时采用适合的工艺才能让组方发挥最大的效果和作用机制,这要求制剂师对组方中各种药材的药理药性、药材间的配伍机理、各种药材的炮制工艺都了然于胸。在确定了熬制工艺后,开始精选药材,只有选用道地的药材,才能充分发挥膏方的功效。药材的选择是一门精深的学问,史料中记载的“枸杞延龄膏”对组方中药材的选用有“二月三月采根,四月采叶,五月六月采花,七月八月九月采粒,十一月十二月正月采根”的说法。由此可见,同一药材因品种、产地、年份、采摘季节、采摘方式等因素的不同,所含的成分及药性都有一定的差异,药剂师要根据开方医师组方中药材的作用对同一药材进行甄别选择。俗话说“好方出好膏”,但没有对各种药材的深入研究做底蕴,再好的方也熬不出好膏。
膏方熬制讲究的是古法熬制,十二小时浸渍,三道提取,四次浓缩,四十八小时化胶,武火三次熬炼,方能文火收膏,其间又经选、制、洗、泡、煎、秘、滤、收等八道烦琐工序。熬制的膏滋要求一拉成丝、滴水成珠、夏天挂旗、冬天拉丝、颜色透亮、无任何杂质,能放置两年不腐,方为上品。在熬制工艺中,所用的“水、蜜、器、火”也都各有讲究,都有其独特的传统工艺密技。例如:根据组方中药材的不同,“水”有泉水、雨水、雪水等等之分;根据服用者的症状不同,“蜜”有槐花、菜花等各种花蜜之分;由于忌铁器,“器”又有银、铜、陶、竹等等之分;熬制用“火”又根据不同药材有“文、武、中火等等之分”,所以有膏方“好不好看配方,灵不灵看熬制”之说。可以说,古法熬制并不是形式上的复古,而是理解膏滋内涵文化的升华。
作者手记
要在传统中融入科技
膏方是我国传统医药学的瑰宝,随着老一辈的中药药师、技师的退休和离开,许多传统的东西正在流失,所以我们要传承,但传承不是形式上的传承而是文化的传承。现在很多人为了体现古法膏滋的复古性,沿用铜锅熬制。其实古代用铜不用铁是因为铜便宜且相对稳定,而现在有了不锈钢,为什么还要用铜锅呢?我们应在继承中药医学传承的同时,不断地利用我们积累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去整理、研究和发展,运用现代的工艺技术、检测手段控制膏滋质量,让膏滋的生产具有操作性和复制性,使得膏滋能惠及更多的人群,对人类的健康和长寿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