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翠羽丹霞尽染“滇池之肾”

2017-04-20 04:36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多彩神州·生态故事】

  昆明建设湿地重现美丽容颜

翠羽丹霞尽染“滇池之肾”

光明日报记者 张勇

  “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清代乾隆年间,诗人孙髯翁登上滇池北岸的大观楼,陶醉于滇池的波澜壮阔和湖畔生态美景,写下天下第一长联。

翠羽丹霞尽染“滇池之肾”

市民在捞鱼河湿地公园游玩休闲。光明日报记者 张勇摄/光明图片

  然而,近半个世纪以来,身为全国六大湖泊之一的滇池,因围湖造田而急剧萎缩,又因城市扩张人为污染而蒙羞,湖畔天然湿地消失,湖面一度被绿漆般的蓝藻覆盖,北岸水臭令人侧目。

  昆明人亡羊补牢,十多年来竭力拯救滇池,终使其重现生机,去年滇池水质近20年来首次由劣Ⅴ类提升为Ⅴ类。湖畔的生态在恢复,许多消失多年的物种重新现身。

  正在环滇池形成的湖滨生态湿地,重新发挥“滇池之肾”净化水质的功效,又如同一个五彩缤纷的巨大花环,让苹天苇地、翠羽丹霞的美景再现滇池之滨。

  重现翠羽丹霞

  记者沿滇池环湖东路从北往南走,从海东到晋宁,只见湖边村庄农田稀少,成片的花草树木逐渐连成一线,一个个风采各异的湿地公园映入眼帘。

  距城区较近的海东湿地公园早已是市民周末休闲之处,鲜花盛开,一个个池塘,一片片芦苇,一座座小桥,让人心旷神怡。

  走进呈贡西南部的捞鱼河湿地公园,如走进水上森林,3.25万株中山杉生长在水中。木板栈道就在林中水面上穿行,走在林中,空灵寂静,树影婆娑,有“天人合一”之感。

  再往南行,晋宁区境内的南滇池湖岸的湿地风光更让人目不暇接。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古滇文化旅游名城湿地公园、沙滩公园等大型湿地尽显翠羽丹霞、万顷晴沙的美景。

  古滇文化旅游名城湿地公园的湖面上古船整齐排列,再现了2000年前古滇国渡口码头的壮观景象。这个湿地是在原先500余亩自然撂荒湿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滇池水系营造湿地、内湖、河道水系而成。毗邻晋宁县城的南滇池湿地公园河道池塘交错,将建设成为我国西南地区具有独特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集湿地保护、恢复、监测、宣教、利用为一体的高原湖泊型示范国家湿地公园。在这两大湿地公园之间,还有一个独特的沙滩公园,大片美丽的沙滩一改滇池没有沙滩的形象。

  早在2008年,昆明市就启动了滇池湖滨33.3平方公里范围内“四退三还”生态湿地建设工程,在滇池外海沿湖实施“退塘、退田、退人、退房”和“还湖、还湿地、还林”。至2012年年底,遵循“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原则,恢复和建成了湿地和生态林5.4万亩,拆除滇池外海防浪堤43公里,目前滇池湖滨已初步构建了一个闭合的湖滨生态带,建成湖滨生态湿地3600公顷。历史上首次出现“湖进人退”。环湖11个湿地公园的陆续建成,成为滇池湖畔的美丽风景线。在去年中央电视台的评选活动中,滇池荣获“中国最美湿地”称号。

  湿地守护人

  “小时候,这河水是可以喝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河水变脏了,近几年建了湿地,河水又干净了!”64岁的施守忠笑眯眯地向记者讲述了捞鱼河的变迁史。记者4月17日中午在捞鱼河湿地公园遇到他时,他刚下班,带着钉耙骑着自行车准备回村,他是滇池度假区大渔乡小河口村的村民。政府征了全村的田地改建湿地,他和许多村民便成了湿地公园的清洁养护工人或是保安。

  施守忠说,他每天早上8时以前就来河水进入湿地入口处的均质调节池打捞垃圾,直到中午。七八年前他就在这里管理幼小的中山杉,看着成片的中山杉长大成林、滇池的河水越来越清,他心情也更舒畅了。

  在湿地均质调节池水闸旁,两个工人钻进池边的一个窨井,从里面提出一桶桶泥浆。他们经常这样冒着危险清理湿地里的窨井,保障着水流的畅通。

  在滇池边的一个个湿地公园中,处处可见头戴草帽的清洁养护人员,他们几年前都是在滇池边种田打鱼的当地村民,祖祖辈辈依靠滇池养育,现在又成为滇池湿地的守护人。

  再生“滇池之肾”

  “滇池水变蓝了!”

  这是近日笔者在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即东大河湿地)一带滇池水域的发现。湛蓝色的水面,说明这一带的滇池水质得到根本改善,为滇池水变清呈现出希望之光。

  东大河当地的村民说:“没有污染了,湿地水生植物多,再加上东南风吹拂,水质就好了!”简单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南滇池水变蓝的原因,也道出了滇池治理的根本途径。

  在捞鱼河湿地公园的水边,随处可见一簇簇白色的西阳花。公园管理处王副主任对记者说:“只有水质好,才会生长西阳花,这是检测水质最好的花草。”他告诉记者,捞鱼河湿地的水上森林不仅是美景,还是一个绝妙的水质净化系统。捞鱼河五类水流到湿地边的均质调节池,在前端水闸的调配下,分流进入林中浅水湿地,再进入芦苇荡等湿地,最后进入滇池的水质可达到三类水。

  据滇池生态研究所调查,环湖生态湿地屏障强化了湖滨带的自然净化能力,湿地充分发挥了“湖泊之肾”的作用,使滇池湖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得到初步恢复。目前湖滨湿地植物共有290种,较2012年增加49种,并在滇池南岸出现了喜清水性的苦草、海菜花等物种。滇池周边鸟类138种,较2012年增加42种,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7种。多年未见的濒危物种银白鱼也重现滇池。

  饱经风霜的滇池,正在环湖湿地的呵护下,重现“九夏芙蓉,三春杨柳”的美丽容颜。

  《光明日报》( 2017年04月20日 01版)

[责任编辑:徐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