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舞台上的美育教育

2017-04-20 04:1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知与行】    

  作者:于大雪(首都师范大学教师、青少年美育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

  陶行知先生说过:“缺少艺术的教育是残废的教育。”

  近年来北京市教委加大改革力度,努力打通“讲台、舞台、平台”的艺术教育通道,强化“公平、优质、开放、创新”艺术教育理念,通过打造符合学生特点的原创优秀儿童歌舞剧剧目,推出一批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的作品,让孩子们“跳大舞,演大戏”,走出一条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新路。

  艺术创作与经典名著接轨

  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在儿童舞剧创作中,注重向经典艺术学习,用经典艺术的魅力感染孩子的心灵,提升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

  《天鹅湖》是世界著名的经典芭蕾舞剧,它能否由儿童表演?这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当2012年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在舞台上跳起了童话舞剧《天鹅湖》时,梦想变成了现实。

  编导找准适合孩子们的表现方式,独辟蹊径地对经典作品进行了新的诠释,重新改编了原来的故事情节与爱情主线,以环保为主题,讲述了孩子们与“工业大魔王”斗智斗勇,保护森林,爱护自然的美好情操。

  此外,还有中关村一小演出的京剧童话《木偶奇遇记》,取材于意大利作家科洛迪的代表作,是中外青少年耳熟能详的作品。七一小学表演的芭蕾舞剧《少年与海》创作灵感来源于《老人与海》,可以说是其少年版。

  这些舞剧大胆创新,尝试以国际化、开放性的视野来建构一种适应儿童表演的舞台模式。通过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在充满童趣的艺术空间里,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取得良好的效果。

  艺术形式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文艺创作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学校美育“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

  《木偶奇遇记》,在艺术形式上,第一次采用了京剧演绎世界经典童话,老木匠、匹诺曹、狐狸和猫等原著中的人物都以京剧造型亮相,他们的念白和唱词都根据原著进行了改编和提炼,唱腔是原汁原味、婉转悠长、抑扬顿挫的京剧声腔,服装是美轮美奂、华丽绚烂的京剧戏服。小演员们“唱念做打”与“身眼手法步”,一板一眼,惟妙惟肖,颇具功底。老生的儒雅、花旦的婀娜、青衣的帅气,展现出不同人物的风格与特色,散发着浓郁的京剧韵味,让人沉醉在精致典雅的审美愉悦之中。

  这是中西文化的交流,一边是经典童话人物,一边是国粹艺术的精髓,虽然两者透着不同的哲学观,但是都在追求“真、善、美”的艺术内涵。孩子们通过演出,走在回归传统,明辨善恶、超越自我的路上。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艺术教育与心灵教育相融合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在一系列舞剧的表演中,让孩子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

  中关村第二小学演绎的大型童话舞剧《野斑马》是中外首部全动物造型的舞剧,孩子们穿着各式各样的华丽精致的仿生型服装,以欢快跳跃的舞步,演绎着动物之间的友爱、和平、共处的故事。这一作品改编自张继钢的原作,宣扬动物保护主义以及世界上各个物种和平共存的精神,歌唱生命永恒与和平共处。

  通过这部舞剧,可以在校园内进行深入浅出的贯彻生命教育思想理念,以不宣教、不刻板,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正确地看待人生,理解生命真谛,看待生命的意义,确立自己独特的人生价值体系。这一舞剧作为中英文化交流项目,荣登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的舞台。

  童话京剧《木偶奇遇记》讲的是小木偶从不完美到完美,变成一个真正的男孩,让每个渴望关注、热爱自由,在困境面前懈怠又怯懦的“皮诺曹”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坚守自己的内心呼唤,克服自己的弱点,积极、健康、有为、知爱,战胜困难,求真向上。

  让更多学生受惠于美育教育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更多学生在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这些原创优秀儿童歌舞剧都是通过一个作品,整合学校的各类艺术社团,让更多学生在大舞台上绽放艺术之花,以艺术实践铸就其艺术品格,展示个人才华。

  如《天鹅湖》整合了学校的舞蹈团、合唱团、管乐团等多个社团,参与学生近400名,如今已在北京天桥剧场、保利剧院、新清华学堂,以及伦敦、爱丁堡、洛杉矶累计演出20余场,观看演出人数超过3万人次。

  这一批代表北京学校艺术教育典范的作品,是北京中小学艺术教育创新实践的产物与真实写照,形成北京市中小学艺术创作高峰,是首都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力度与效果的最好明证。

  《光明日报》( 2017年04月20日 14版)

[责任编辑:李伯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