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火针疗法:温通经络 调畅气血

2017-04-22 03:4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治未病】 

    ■作者简介

  赵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兼任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针灸学会监事及秘书等。她擅长治疗脑血管病、神经性耳鸣耳聋、面神经炎等,特别是在脑血管病各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火针疗法:温通经络 调畅气血

  火针疗法古称“焠刺”“烧针”等,是针灸疗法中一支独特的医疗体系。该疗法是用一种特制的针具,经加热烧红后,刺入到人体的腧穴或患处。这种疗法貌似令人生畏,但确实具有独特疗效,在临床中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研究认为,火针疗法可以增加人体阳气、激发经气,调节脏腑机能,使经络通、气血畅,有祛寒除湿、清热解毒、消症散结、去腐排脓、生肌敛疮、益肾壮阳等诸多功效。多种痛症如颈、肩、腰腿、关节痛及头痛等,多种皮肤病如痤疮、带状疱疹、湿疹、白癜风及银屑病等,多种妇科病如产后风、子宫肌瘤等,还有面肌痉挛、静脉曲张等多种慢性、难治性疾病等,都是火针疗法常用的适应病种。

  1、火针疗法源自《黄帝内经》

  火针疗法自《黄帝内经》中首次用文字记载至今,经过了数千年的历史。《黄帝内经》中首次提到“燔针”“焠刺”。《灵枢·官针》中云:“九曰焠刺,焠刺者茨燔针则取痹也”。“焠刺”就是将烧热、烧红的燔针快速刺入皮内的一种刺法。“燔针”和“焠刺”即为“火针”和“火针疗法”。

火针疗法:温通经络 调畅气血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除了名称,《黄帝内经》对针具、主治作用及禁忌也作了论述。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中云:“九曰大针,长四寸……大针者,尖如挺,针锋微圆……”此处“大针”,即为火针疗法的专用针。因火针疗法的针具要能耐高温,能速刺,所以要求针体粗大,针尖微圆,如相反,在操作时就容易弯曲、折断。《黄帝内经》中提到的适应证有四种,即痹症、寒症、经筋病、骨病。例如《灵枢·经筋》提出“刺燔针取痹”“刺者,刺寒急也……”。《灵枢·寿夭刚柔》针对劳心者和劳力者的不同体质特点,分别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法“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提示火针疗法适宜于体质强壮者。此外,也提到火针疗法的禁忌证,如《灵枢·官针》云:“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可见在当时热症是火针疗法的禁忌证。在治疗上《灵枢·经筋》指出了治疗经筋病的原则“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

  2、汉代应用已相当普遍

  到汉代,火针疗法的应用已相当普遍。如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中,称火针为“烧针”和“温针”。他肯定了火针疗法的治疗作用,但也提出了许多因应用不当而出现的后果,强调应用火针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张仲景对火针疗法的禁忌和误治后的处理作了详细描述,共计十余条。如:阳明病误用火针,如“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太阳病,发热而渴,恶寒者为温病。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太阳病中风,经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发黄”;也可有神志变化,如“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心怵惕,烦躁不得眠”“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也难,以强责少阴汗也”。《伤寒论》对误用火针后的变证提出了补救的措施,如“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脉浮,医者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等。

  《伤寒论》在《黄帝内经》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火针疗法的应用范围及内容。

  3、唐宋时期治疗范围有所扩展

  唐宋时期,火针治疗范围较前有了很大扩展,已经用于内科、外科、眼科、五官科以及急症的治疗;同时,火针的选穴、操作、禁忌等问题均已提出,并有了火针治疗的医案记载。

  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将火针应用于外科,治疗疮疡痈疽、瘰疬痰核和出血,同时也用于内科黄疸、风眩等证,还对火针疗法的禁忌穴位做出明确规定,腹部的“巨阙、太仓,上下管等及诸小弱者,勿用火针”。

  宋以后,火针疗法的适用证较前明显增加。在临床针灸家王执中写的《针灸资生经》中,最早将火针疗法用于治疗内脏疾病。书中曰:“荆妇旧侍亲疾,累日不食,因得心脾痛,发则攻心腹,后心痛亦应之,至不可忍。与女儿别,以药饮之,痛反甚,若灸则遍身不胜灸矣,不免令女儿各以火针微针之,不拘心腹,须臾痛定,即欲起矣,神哉。”又如,“舍弟登山,为雨所持,一夕气闷而不救,见昆季必泣,有欲别之意,予疑其心悲,为刺百会不效,按其肺俞,云其痛如锥刺,以火针微刺之,即愈。因此,与人治疗哮喘,只缪肺俞,不缪他穴”。书中还记载火针治疗腰痛,针到痛止。在治疗五官疾病方面,《圣济总录·钩割针镰》载有:“凡目生顽留者,可用火烧铜针轻点,传波斯国银矿名悉兰脂,点之不痛,勿用别法。”

  4、明代达到鼎盛时期

  明代是火针疗法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的代表著作《针灸大成》《针灸聚英》《名医类案》等,均提到了火针,其中,《针灸聚英》中对火针疗法论述最为全面。

火针疗法:温通经络 调畅气血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高武在《针灸聚英》中指出,为了使患者在治疗时痛苦小,火针的制作材料应采用韧性大的熟铁,且针不宜太粗,而且在加热时要烧至通红。高氏认为,为了达到最佳治疗效果,要求医者进针须准确,深浅须适度。他指出:“以墨记之,使针时无差,穴点差则无功……先以左手按定其穴,然后针之。”他还认为,火针“切忌过深,深则反伤经络;不可太浅,浅则治病无功,但消息取中也。凡大醉之后,不可行针,不适深浅,有害无利”。

  此外,《针灸聚英》中对火针的功效和适应证也做了深入论述,奠定了火针治病的理论体系。书中指出,火针的功效有两方面,一为引气之功,二为发散之功。在治疗禁忌方面,高氏认为除禁忌热性病以外,在某些部位也应禁用,由此可见,高武对火针疗法的论述是较全面的,也说明了火针疗法进入了较成熟的阶段。

  5、古老疗法重新焕发出生机

  到清代,火针疗法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将火针用于治疗眼科疾病,消除了常人认为火针有危险的顾虑。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提出用火针治疗瘰疬、痰核。书中写道:“火针之法独称雄,破核消痰立大功,灯草桐油相协力,当头一点破凡笼。”吴谦则认为,火针能治疗邪气壅于肌肤、关节的一类疾病,如曰:“火针者,即古之燔针也。凡周身淫邪,或风或水,溢于机体,留而不能过关节,壅滞为病者,以此刺之。”由此可见,在清代火针疗法的适应范围已得到扩大和发展。但在清朝后叶至民国年间,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衰落,火针疗法的发展也有所停滞。

  新中国成立后,火针疗法在临床应用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电火针、电热针等新型火针工具,促进了该疗法的普及和发展。但是,火针疗法与整个医学的发展、与针灸其他针具针法的发展很不协调,临床只有少数医生能掌握,教科书中对火针疗法也讲得很少。由于对这一具有独特疗效的传统针法缺少应有的重视,火针疗法濒于失传。后在国医大师贺普仁的不断继承创新下,火针疗法才重新焕发出生机。

  ■延伸阅读

  享誉海内外的贺氏针灸三通法

  自上世纪60年代起,国医大师贺普仁就在火针疗法的适应证及治病机理方面进行尝试,并发起和倡导了火针疗法的临床使用。由他创立的“贺氏针灸三通法”享誉海内外,在我国的针灸临床医疗学术体系中具有代表性和原创性,可以说是针灸界的一面旗帜。

  贺普仁认为,在任何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气滞是不可逾越的病机,气滞则病,气通则调,调则病愈,故称“病多气滞”。针灸治病就是调理气机,使之通畅,从而治愈疾病。而火针治病见效快,可起到毫针所达不到的奇效。为此,他对传统的毫针、火针、灸法、拔罐、放血等疗法做了大量发掘整理提高工作,将针灸诸多疗法概括为以毫针针刺为主的微通法、以火针艾灸疗法为主的温通法和以三棱针放血为主的强通法。三种方法有机结合,对症使用,称为“法用三通”。后来,贺普仁还研制出“贺氏火针”。由于最初使用的火针就是一般的钢针,经不起高温煅烧,容易折针,为此,他在其中加入高科技材料,高温之后不变形,针体还非常挺拔。目前,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的医生所使用的火针均为“贺氏火针”,新材质的火针也正在研发中。

  《光明日报》( 2017年04月22日 10版)

[责任编辑:李伯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