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厦门海沧:耕读传家成风尚

2017-04-23 04:16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关注“世界读书日”】

  光明日报记者 马跃华

  这边是,孩子们正在诵读着《颜氏家训》:“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

  那边是,孩子们正在参加成人仪式弁冠之礼:“一跪三拜、加缁冠、加文士冠、加弁冠……”

  最近,在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耕读传家成为当地人的一种新追求。去年,海沧全面启动“弘扬耕读文化”活动,通过培育社区书院等,为弘扬优良家风提供了“良田沃土”。

  不能忘却的“传家宝”

  每当下午放学后,读二年级的奥囡都会和同学们一起来到芦塘“四点钟学校”。在这里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她们就开始“耕读体验”。芦塘“四点钟学校”边上有一块菜地,用来让孩子们拔草、种植,体验有趣的农耕生活。家住芦塘“四点钟学校”旁的蔡阿姨把芦塘社的老妈妈们召集起来,成立了“芦塘爱心妈妈”团体,定期免费为小朋友提供点心。

  在社区工作者李志清看来,耕读文化不仅是半耕半读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培育。李志清是海沧古楼农场人,以前农村人劳作的场景她至今还记忆犹新。她说:“现在很多孩子都不懂,所以我们建了一个陈列室,里面有犁耙、蓑衣、打谷机,让孩子们感知历史,让青年们感受历史,让中年人感悟历史,让老年人感怀历史。”

  天竺社区党总支书记柯希霈说:“我们已经将各个村的民俗文化、名人、建筑和老人们口口相传留下来的故事整理出来,以典故的形式传授,将耕读文化的优良传统一代代传下去,启发居民‘人在旅途,不忘初心’。”

  返璞归真的“药引子”

  “他原来天天窝在家里不做事,自从参加了社区书院开展的传承家风家训活动,整个人都‘活’了起来,大不一样了。”不久前,聊起拆迁后搬入社区的年轻人小石,天竺社区的街坊邻里们纷纷惊叹他的转变。原本好吃懒做的小石不仅去工地上找了一份活,还计划着和朋友一起承包工程,生活充实了,小石显得更有精神了。

  “书院传承耕读文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正能量,不仅仅在课堂传递,还延伸到社区的各个角落。”霞阳社区衢云书院的老师蔡淑虹这样说。走进霞阳社区衢云书院,记者看到处处都是关于霞阳村改居前的村情村史、乡风民俗、崇德尚贤的记载,“广开民智、再塑人文”的标语也特别醒目。蔡淑虹说,社区书院建成后,各项文化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把很多村民从麻将桌和酒桌边拉了过来,听课、看书、练字,传统习俗也通过社区书院得到了传承。

  依托社区书院,海沧正在掀起一股“耕读传家”的热潮,将弘扬优良家风家训落实到最基层。目前,海沧已建成14所社区书院,开设了118门耕读文化特色课程。

  “点石成金”的耕读精神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传统文化正如春夜喜雨一样,潜移默化地让精神之花在每个人的心田里开放。这里还上演着将无形的耕读精神转化为有形财富的故事。

  走在青礁村院前社五六米宽的水泥路上,记者看到,道路两旁种着榕树、龙眼树等景观树,树下种满了三角梅等鲜花,“城市菜地”里种着各色蔬菜。

  “耕可致富,读可荣身。”院前社村民陈俊雄带领着村里的年轻人成立了济生缘合作社,开发“城市菜地”,让市民在现实版“开心农场”里体验传统农耕文化的乐趣。

  陈俊雄带领乡民创业致富,传承弘扬耕读文化,发展特色产业,整合城市菜地、慈济东宫景区、古民居、对台文化等资源,让院前社从昔日的“空壳村”蜕变成今日的“聚宝盆”。

  2014年以来,院前社吸引了10万余名游客,城市菜地、凤梨酥观光工厂、农家餐厅、民宿等项目创收约4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近200个,约有半数村民已从城市菜地项目中获得收益。

  西坂的菜地、杨厝社的生态休闲农业……在海沧,越来越多的农民,也跟着院前社做起了一个个五彩缤纷的梦,梦想的开始正是人们对耕读生活的怀念与钟情。

  《光明日报》( 2017年04月23日 04版)

[责任编辑:徐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