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编高甲戏《大稻埕》观后感:重温民族记忆与精神

2017-05-01 02:3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吴慧颖(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这是一百多年前,突然遭逢日本殖民命运的台湾民众用鲜血和生命发出的呐喊。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中国饱受列强侵略,乙未割台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之殇。编剧曾学文感佩于当年台湾人民宁死不屈的精神,以史诗之笔创作新编高甲戏《大稻埕》,书写一阕台湾民众反抗日本侵略的慷慨悲歌。

  剧中故事发生在台湾的大稻埕。这个地方就在今天台北城北部,范围大致为民权西路以南,忠孝西路以北,东至重庆北路,西临淡水河。康熙年间汉人于此耕种贸易,当时有个很大的晒稻谷场子,即取名“大稻埕”。19世纪后期,大稻埕成为北台湾的经济中心、繁华之地。高甲戏《大稻埕》的主人公林天来正是一位崛起于大稻埕码头的郊商会长。剧中面临日本殖民的还有生活在这里的平头百姓,他们像林天来一样热爱这片由他们及其父辈辛苦耕耘、抛洒汗水与热血的土地。大稻埕,字面意义上隐含了宝岛的丰硕物产和土地的意象。在这里,它不仅是一个故事发生的地点,而且是台湾常民社会的缩影,成为一种象征,是家园,是血脉之根。

新编高甲戏《大稻埕》观后感:重温民族记忆与精神

  着眼于台湾常民生活,家的守护成为该剧情节的核心。《大稻埕》描写了乙未遽变下台湾大稻埕郊商会长林天来父子的命运与抗争,以“小家”折射大时代,透过小人物看大历史,思索历史洪流中人的抉择与生命的尊严。白手起家而坚忍顽强的林天来,从最初的观望,到踌躇,到最终在日本人的始政仪式上慷慨赴义,演绎了台湾民众曲折而真实的心路历程。三儿子林春生是推动父亲转变的关键人物,身为书生的他忍痛放弃青梅竹马的爱情,加入天地会的武力抗争,袭击日本军舰,回家盗取令牌,与父亲几番冲突与和解,最终同赴国难。大儿子孝顺父母,但囿于小家庭利益。二儿子软弱无能,在日本人伊藤的威逼利诱下甘当走卒,又在心爱的女人桂枝被日军欺辱时觉醒反抗。曾学文说:“我要塑造的是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精神筋骨。当他们的生命和人格遭遇到压迫的底线的时候,他们的选择,就决定了他们生命的高度与贵贱。”剧中,国家与个人的种种艰难抉择,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烛照战争的残酷与中国人的铮铮铁骨。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百年前的硝烟散去,伤痕犹在。近年来,大陆反映抗日战争的影视与戏剧作品层出不穷,然而在这些轰轰烈烈的抗战文艺作品中,表现台湾民众抗日斗争的却极为少见。在台湾岛内,尽管抗战题材曾一度兴盛,前些年也曾涌现出如电影《赛德克巴莱》、客家戏《吴汤兴》等几部反映台人抗日的作品,但不容忽视的一个严峻事实是,近来抗日题材的文艺作品日渐减少。对于今天的台湾民众,尤其年轻一代,全面了解历史真相,召唤尘封的记忆,重温昔日台湾先烈的抗日壮举,在当下更显必要而紧迫。在这方面,文艺作品显然有其独到的作用。新编高甲戏《大稻埕》的创作与上演正是一次直面历史的成功尝试,展现遮蔽的历史事实,召唤历史记忆,引发现实的反思。为真实投射日据初期台湾历史,作者多次赴台湾访问,收集台民抗战史料,如林春生的原型据说就源于史料所载台北电报总局27岁的林森。《大稻埕》虽是今人演绎的故事,然自乙未以来,无数台湾民众奋起反抗日本殖民侵略的确凿史实却是戏剧真实的底色。

  201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和台湾光复70周年,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携手台湾著名导演李小平和灯光设计车克谦,合作排演了《大稻埕》。当年获得福建省艺术节暨戏剧会演优秀剧目一等奖。2016年在金门举办的“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上,高甲戏《大稻埕》作为开幕演出,引发两岸民众的强烈反响,不少金门观众直呼“震撼”。2017年,在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该剧再作修改提高,梅花奖得主吴晶晶担纲饰演老三林春生。两岸创作团队倾力合作,浓墨重彩重现一段台湾民众抗战史诗,召唤坚毅刚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是的,“如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成败利钝非所睹,人人效死誓死拒,万众一心谁敢侮?”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01日 08版)

[责任编辑:丛芳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