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2017-05-05 03:1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论坛·温故】

  作者:胡传志(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基地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教授)

  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按照中国的节气,两天前刚刚立冬。秋冬之交是个多彩的季节。‘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银杏的黄,枫叶的红,给北京这座古都增添了色彩。”

  每到秋季,人们总是习惯用“金风送爽”“丹桂飘香”之类的词语作为开场白。久而久之,这类用语便流于寻常。习近平主席引用刘禹锡《秋词》中的诗句“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来形容北京秋冬之交的景色,不仅新颖贴切,而且还展现出秀美绚丽的自然美景,洋溢着清爽轻松的美好诗意。

  刘禹锡《秋词》原有两首,第一首可谓妇孺皆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该诗因一改前人的悲秋传统而闻名天下,诗中展现出来的高远境界、劲健气势、乐观精神以及发人深省的哲理,都不同凡响,自成高调。与第一首诗歌相比,第二首诗歌虽传诵不广,但也是一首上乘佳作,可以与第一首相互补充。第一首只是第三句写景,而且这句写景还是末句的铺垫。第二首写景增多。前两句“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正面表现秋色山水图画。秋天因为雨水转少,空气含水率降低,能见度提高,所以,相对于春之繁华、夏之热烈,往往显得更加“山明水净”,沉静安宁。进入深秋季节,特别是经霜之后,气温下降,树叶斑驳陆离,大多数树木(如银杏、杨树)由绿变黄,少数树木(如枫树)由绿变红。在浅黄色主体的衬托下,几株深红色的树叶脱颖而出,这便是“数树深红出浅黄”的明丽景色。刘禹锡用极其简洁的语言写出了深秋山水树木的特点。所写景象与杜牧“霜叶红于二月花”有些相似,只是杜牧所写的季节似乎更晚,其时大多数树叶已枯萎或凋谢,大概只有少量树木的红叶临风而立,突现眼前,故而引发杜牧的惊叹激赏。刘禹锡诗取景更宽,面对色彩丰富的茂盛树林,他的感情相对稳健平静。

  秋季天高气爽,最宜登高纵目,放飞心情。该诗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自然过渡到登楼远眺,进而引发议论:“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刘禹锡沿用第一首将秋色与春光对比的思路,以春天的繁华、喧闹来衬托深秋“清入骨”的品格,得出秋日胜春朝的相同结论。“清”字包含清爽、清凉、清净、清明、清醒、清高、清远等多重内涵,“入骨”形容“清”的程度已经达到极致。一步步登上高楼,诗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看得更远,对“清”的感受也更加强烈,由前两句山明水净、深红浅黄的多姿多彩,过渡到更加虚括浑融的“清”境。这时,“清”不仅是眼前的自然环境,而且还是真切的生理感受,更是诗人非常喜爱的精神境界。在登楼远眺中,诗人的精神得到山水自然的陶冶和洗礼,如同“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一般,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由此可见,明净山水的精神意义多么巨大。

  遗憾的是,近些年来,自然山川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党和政府、人民群众关心的重要问题。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成了民众向往的奢侈品。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之所以也是金山银山,是因为绿水青山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更是人类赖以愉悦心灵、陶冶人格的精神宝藏。刘禹锡诗中的入骨之清,源于“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的清纯美景,源于登楼所见的澄澈天地,却指向心灵世界。如果能够保持这份入骨之清,自然可以有效地抵制污浊、贪婪、混乱、腐败等丑恶现象,有助于建立风清气正、和谐健康的美好世界。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05日 02版)

 

 

[责任编辑:白丽克孜·帕哈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