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强筋壮骨”做精主业

2017-05-12 05:0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强筋壮骨”做精主业

——从“文化企业30强”看文化产业发展动向

光明日报记者 张玉玲 李慧 吴春燕

  “文化企业30强名单”第九次呈现,第九次集中检阅中国文化企业的“第一方阵”。5月11日,在中宣部召开的“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文化改革发展”座谈会上,本报和经济日报社联合发布了第九届“文化企业30强”名单。

  本届“30强”名单与往届相比有何不同,哪些企业入围,哪些企业退出?哪些企业是“30强”名单中的“常青树”?“30强”企业在转型发展中呈现怎样的新趋势?梳理这些变化,可以从中把脉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新动向,洞悉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进退之间看变化

  与第八届“30强”名单相比,本届“30强”增添了7张崭新的面孔,它们分别为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浙报传媒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这些新入选的企业涵盖了出版、文化投资、广播电视等多个领域,反映出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从区域分布来看,中国华录集团作为东北地区唯一一家企业入围,四川新华发行集团作为四川唯一企业入选,湖北首次有两家企业入围,体现出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正在实现“加速跑”。

  数据的增长也印证了这一趋势。2016年,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跑赢”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增长12.5%、中部地区增长9.4%,均高于东部地区7%的增速。

  有进有出,动态变化,体现出“30强”评选的科学性和客观性。面对“后起之秀”的进步,原来入围“30强”的企业也面临挑战。与上届相比,7家企业未能再次入围“30强”。这些企业有的是体量上被后来者赶超,有的是社会效益未达到要求。从中可以看出,“30强”评选的指标越来越完善,评选的导向越来越清晰,已经成为骨干文化企业发展的“指针”。

  转型之中看趋势

  “30强”名单中有不少“常青树”,这些“常青树”并未止步不前,仍在旺盛生长。这些企业更加注重内容生产,不断做强做精主业,成为各领域的领航者。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浙江联合出版集团、宋城演艺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连续入围“30强”。这些企业在新的一年迎来不少新变化——

  有的“走出去”迈出新步伐。2016年11月,宋城演艺在澳洲成立全资子公司并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黄金海岸建设澳大利亚传奇王国项目,展示东方文化。

  有的在资本市场再出新“棋子”。中南传媒以业务拓展为重点,注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立财务公司,财务公司实现营业收入近3亿元、利润近1.5亿元。

  有的在业务布局上再拓新板块。浙江联合出版集团加快布局融合发展,打造数字出版产业闭环,建设博库文化产业园,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电子商务产业链。

  之所以能够成为“常青树”,与这些企业始终坚持“双效统一”发展思路,不断推进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是分不开的。本届“30强”企业净资产首次突破4000亿元大关,企业总体规模实力和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不断增强。

  提名之上看发展

  2016年,“30强”提名企业名单首次发布,今年又有20家企业获得提名,这些企业虽然体量不大,但成长性和创新性却很强,显示出“专、新、特、精”的品质。

  这些提名企业有的在一个细分行业里做得精而深,比如华夏电影发行公司专注于做电影发行,去年共发行影片164部,累计实现票房161.82亿元,占全国电影票房的35.4%;有的是某一行业的“隐形冠军”,比如科大讯飞拥有国内主流语音市场70%以上的份额;有的企业在“互联网+文化”领域做出探索,例如华数传媒网络有限公司、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重庆猪八戒网络有限公司三家企业直接“触网”,成为“互联网+”的“领头羊”,其他6家传统出版企业和3家广电网络企业都在积极进行数字化升级,以创新适应消费者的数字化新需求。

  文化产业发展不仅需要“文化航母”的引领,也需要“文化战舰”的护航。从本届“30强”企业和提名企业发展趋势看,我国文化产业正在形成大、中、小企业梯次发展、良好互动的格局,文化产业的布局更为合理,结构更为完善,产业发展呈现出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发展势头。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12日 03版)

[责任编辑:孙宗鹤]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