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纪念两代“江抗”老战士于玲百年诞辰

2017-05-19 06:2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中国故事】

“妈妈不会走的”

——纪念两代“江抗”老战士于玲百年诞辰

作者:乔晓阳(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

  编者按

  本期《中国故事》栏目刊登的两篇文章,主题均为“纪念”:一篇是纪念两代“江抗”老战士于玲前辈;一篇是纪念沂蒙六姐妹。两篇文章的主人公,一为革命将士,一为普通百姓,身份不同,但秉持的信念却遥相呼应:她们都从战火硝烟中走来,以柔弱身躯参与到伟大时代的历史进程中,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新的时代,她们朴素而至死不渝的忠诚、信仰,是后辈人力量的源泉。正是这无数的先行者、实践者,组成了“中国故事”主人公的群像。

纪念两代“江抗”老战士于玲百年诞辰

插图:郭红松

  我的母亲于玲,出生于1917年大年初三,今年是她的百年诞辰。2010年1月9日,她在临终前留给我们的最后一句话是,“妈妈不会走的”。值母亲百年诞辰之际,许多往事涌上心头。

  母亲于玲原名王韶华,1939年5月12日参加了叶飞同志领导的江南抗日义勇军(老江抗),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任“江抗”四路政治部组织干事兼支部书记,11月升任中共常熟市塘南区区委书记。江南抗日救国军(新江抗)成立后,1940年5月她在谭震林同志领导下参加武装开辟江阴县工作,任“江抗”驻澄办事处副主任。1940年10月任中共江阴县委委员兼宣传部长,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她又兼任祝塘中心区祝文区区长,被谭震林同志誉为江南第一女区长。她坚持党的统一战线方针,大胆吸收愿意抗日的国民党县党部常备队,创建了拥有七八十人的“江抗”祝塘常备队,并被谭震林同志任命为该队大队长。因为她在新老“江抗”都工作过,所以被称为两代“江抗”老战士。两代“江抗”是妈妈很引以为自豪的人生经历。父亲母亲相识、相知、相爱、结合于“江抗”战斗期间。

  1993年9月5日上午,我们家人和父母亲在南京的老战友及后代们来到雨花台望江矶将军墓地,举行父亲乔信明将军逝世30周年纪念仪式。此前妈妈一夜未眠,亲自撰写讲话稿。在我们爸爸的墓前,她激情澎湃地讲道:“回顾你的一生,给了我们什么呢?我想主要有三条:第一,大磨得大道,不磨不得道……第二,我们要学习你大智大勇,藐视一切困难,又重视一切困难的精神……第三,我们从你身上学到了你大德大忠的高尚品质……”这三个评价既是对爸爸生平的高度概括,也是妈妈一生追求的生动写照。

  妈妈是个坚强无畏的人,一生中无论遇到多大难题和多险境地,她都能积极面对,从不畏惧;妈妈是个乐观自信的人,无论是在战争年代只身护送爸爸到上海治疗双腿瘫痪,还是自己长期与多种疾病作斗争,都是满怀信心,乐观面对,实现了健康长寿;妈妈是个执着坚定的人,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她都是意志如磐,机智果敢,多次完成重要而又特殊的任务。“爱的丰碑,力量的源泉。”这是妈妈在纪念爸爸逝世40周年时写的一篇纪念文章的标题,记述了许多首长、战友对爸爸的关心、信任和帮助。实际上,在我们的心目中,妈妈也是座“爱的丰碑”。妈妈是贤妻良母,对亲人非常挚爱。1963年9月,爸爸因病逝世,妈妈在承受万分痛苦的情况下,加倍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更加精心抚养五个子女。四十多年来,妈妈一直孜孜不倦、全面细致地深情回忆、着力宣传爸爸和战友们的战斗历程和革命精神,充分展现了她对弘扬光荣传统的热情和执着,也表达了她对爱人的眷念和挚爱。2004年,在她的精心筹划和指导下,乔信明将军纪念文集《一生战斗,百折不挠》编辑出版了,我们特请军委原副主席张震上将为书名题字,成为一部全面反映爸爸人生历程、真实记录一段革命历史、很有教育意义的书籍。多年来,她一边治疗多种疾病,一边撰写回忆文章,生动再现了陈毅、粟裕、张云逸、谭震林、叶飞、刘炎、陈丕显、钟期光、惠浴宇、邱一涵、何克希、陶勇、刘飞、廖政国、曾如清等领导的光辉形象。还有不少革命烈士,妈妈以一名革命同志的身份,在文章中认真补充记述,多方搜集照片,使这些早期为中国革命献出生命的同志也能以文字传世,让后人缅怀。阅读妈妈撰写的回忆文章,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感受到在浴血奋战的岁月里前辈们的崇高信仰和献身精神,感受到在生死与共的交往中革命战友之间的深厚友谊和真挚情感。

  我们小时候经常听到妈妈讲的一句话是“小孩子就是要野生野长”,以此告诉我们:自己的成长进步不要依赖家里,要靠自身努力;不要娇生惯养,要艰苦朴素;不要听不得批评,要经得起摔打;不要有优越感,要与群众打成一片。“文化大革命”期间,妈妈在五七干校的“牛棚”里,在没有任何文字资料的情况下,写出了一封万言长信《关于你爸爸的革命斗争史》,用蓝色复写纸复写后,寄送给我们五个子女。在那个动荡不安、是非不清的岁月里,看到妈妈的来信,使我们感到了深深的母爱,使我们在大风大浪中辨明了方向,增添了力量。

  妈妈还是个说到做到的人,许多重要的事情都是在完成之后才告诉我们的。她生前给了我们不少“惊喜”,也给我们留下一个最大的“悬念”。父亲乔信明曾担任方志敏同志领导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十军团)20师参谋长,是方志敏同志最后岁月带领红军将士浴血奋战和狱中斗争的见证人。1955年,总政发出“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年征文”通知,根据有关领导同志的提议,爸爸口述经历、妈妈执笔撰写了《回忆方志敏同志》一文。1958年,在有关同志指导和协助下,爸爸和妈妈创作了电影剧本《狱中斗争》。1959年夏天,在黄山,在江苏省军区政委、狱中难友曾如清将军的协助和军旅作家王昊的帮助下,爸爸妈妈在《狱中斗争》剧本的基础上创作了长篇纪实小说《掩不住的阳光》。当时同在黄山的我们年龄尚小,竟全然没有察觉创作小说的事。此后,新四军老战士王昊和吴早文同志精心保存这本书的初稿长达半个世纪,直到2009年12月下旬我们才知晓此事并找到了原始手稿。半个月后,妈妈病危了。我们急忙赶往南京,带上一箱子手稿,准备拿给老人家看看。可是组织抢救的医生不允许有任何事情引起她的情绪激动导致病情恶化,这个箱子在病床边放了四天,直到她驾鹤西去也没敢把手稿拿出来。这是我们既感遗憾又有些欣慰的事。遗憾的是她还是没有看见自己亲手撰写的手稿,欣慰的是这些手稿在与她分别半个世纪之后,又回到她的身旁,陪伴她度过了最后的时光。在妈妈的告别仪式上,我们兄弟姐妹发誓在一年之内整理出版这部小说,以告慰父母亲在天之灵。经过各方尽心竭力的努力,2011年1月6日,长篇纪实小说《掩不住的阳光》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我们用稿费购买了2000多本书,到父母亲生活、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及单位,赠送给需要的人们。在宣传推介的过程中,我们经常被热情的群众和热烈的场面所感动,大家在对这部小说好评如潮的同时,也给予两位作者很多赞誉。现在我们才知道,妈妈在五十年代为什么经常失眠,为什么头发也过早地白了,原来当时她经常连夜查找资料、翻阅字典,一直在为创作这部小说做准备,为此付出了多大的心血啊!爸爸在1959年夏天完成创作初稿后病情加重,4年之后,年仅54岁就与世长辞了。可以说,这部小说是他们心血的结晶,是给后人留下的可贵精神遗产。2011年,解放军出版社连续五次印刷出版这部小说,创造了该社的发行纪录。2016年,广东人民出版社主动与我们联系决定再版这部小说,让更多的人能够阅读学习,进一步了解前辈的战斗历程,传承伟大的革命精神。

  妈妈去世之前,在疾病缠身的情况下,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自己的自传,今年清明前夕,我们为她出版了《两代江抗老战士于玲的回忆》,陈昊苏同志为本书题写了序言。这本书以妈妈于玲亲自撰写的自传体回忆录为主,同时收入了许多回忆老首长、老战友光辉业绩和崇高精神的文章和照片。认真阅读这本书,能够了解更多史实,明白许多道理。阅读这些革命回忆录,有助于我们保持清醒头脑,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明辨大是大非。尤其是年轻的人们阅读这些书,就能加深了解过去那段历史,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也就能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担当起传承弘扬、创新发展的使命。

  24年前,妈妈站在爸爸的墓地旁对我们讲过这样一段话:“我将和儿孙们一道继续努力,搞好各自的事业,胜利地完成自己的任务,骄骄傲傲地在这个世界上做人,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人。”她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7年前,妈妈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对我们讲的最后一句话是,“妈妈不会走的”。在她百年诞辰之际,我们反复领悟老人家这一句临终遗言,越发感到寓意深刻,情深意长,我们的前辈——妈妈和她的战友们的确不会走,他们的光辉形象和革命精神永存!永远是我们和后代学习的榜样,精神的寄托,力量的源泉。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19日 14版)

[责任编辑:徐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