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灵感来自五千年文明,激情来自万里河山

2017-05-21 05:4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著书者说】

  作者: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近著《“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分别获得2015年“中国好书”、2016年“中国好书”,新著《“一带一路”:中国崛起的天下担当》)

  编者按:

  “‘一带一路’倡议来自中国,但成效惠及世界。”2013年秋天,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三年多来,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5月14日、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各国政商精英汇聚一堂,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共赢发展进行深入探讨。这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最高规格的论坛活动,对推动国际和地区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灵感来自五千年文明,激情来自万里河山

王义桅近照

灵感来自五千年文明,激情来自万里河山

  绵延万里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自然风光秀丽,人文古迹众多。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和人类千年的文明积淀让“一带一路”处处好风光。图为甘肃敦煌鸣沙山北麓的月牙泉。新华社记者陈斌 摄

灵感来自五千年文明,激情来自万里河山

灵感来自五千年文明,激情来自万里河山

  本期光明书榜特推出“一带一路”专题书榜,以期为读者了解“一带一路”提供更为丰富的参考。

  同时刊出的这篇文章,系特别约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义桅撰写,详细梳理了他三年多来进行“一带一路”研究和写作的历程体会。王义桅是国内较早进行“一带一路”研究的学者。三年多来,他先后推出《“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以及最新出版的《“一带一路”:中国崛起的天下担当》等三部专著,引起国内外读者极大关注,被誉为“‘一带一路’先生”。

  “有三个基本的信仰支配了我的一生:对爱情的向往,对知识的渴望,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对爱情的向往和对知识的渴望,常常将我引入天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又让我拉回到人间。”英国哲学家罗素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

  到巴基斯坦调研,知道卡拉奇因为缺电,每年都热死千人;到尼泊尔,看到清洁饮用水都喝不上;到蒙巴萨,看到市区垃圾随意焚烧的呛鼻味儿……这些情景,在我提笔写作时,每每呈现在眼前。

  正是饱含对这种人类命运的关切,我在短短三年考察了30多个沿线国家,写出《“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分别获得2015年“中国好书”、2016年“中国好书”,新著《“一带一路”:中国崛起的天下担当》刚刚发布,如果包括2013年出版的《海殇?欧洲文明启示录》论述中国走向海洋,我近年逐渐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一带一路”学者。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周易·系辞上》这句话,每每给我启迪。

  就在“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公布后的三周,我便在人民出版社推出国内“一带一路”研究的首部专著——《“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力图帮助国内外了解“一带一路”倡议。俄罗斯《导报》曾刊文指出,“一带一路”构想展现了中国对全球治理新理念的思考,“对中国来说,‘一带一路’与其说是路,更像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范畴——道”。正是秉持着这种思考和认识,我马不停蹄地赴世界各地讲“一带一路”的术与道,为通达天下而奋斗。

  《“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是应“景“之作。这个景,就是时代需要;同时也是顺势之作。“一带一路”构想提出后,国内外议论纷纷,众说纷纭,这首先反映出中央领导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引领世界、把握时代的智慧,社会各界随即充实其内涵、谋划其路径、预测其风险、思考其对策,可喜可嘉。然而,中国的“马歇尔计划”“新朝贡体系”“西进战略”等等说法层出不穷,有必要及时拿出相关权威性思考和论述,引导国内外舆论、推动学界研究、倡导产学研协作。此书的写作,不仅得益于“一带一路”的美好时代,也得益于智库时代的到来。研究中国问题,是研究世界问题的前沿,必将创造无愧于我们时代的学问。当然此书也是学习之作。“一带一路”是新生事物,笔者未参与项目设计、政策规划,因此这本书只是一介书生的纸上谈兵。所幸得到诸多“一带一路”项目规划与政策制定者、研究者的帮助,使得笔者的研究更贴近政策实际。

  《“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出版后,先后被翻译成英文、阿拉伯文、德文、波兰文、土耳其文、韩文、日文、印地文等多种语言出版,还在香港中华书局出繁体字版,并入选中宣部理论局、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向党员干部推荐的第十一批学习书目,以及2015年“中国好书”,产生了广泛的国内外影响。这些更让我坚定信念,要做出无愧于时代的学问,讲好“一带一路”的中国故事,成就更美丽的人生。也正应了那句话:“好书”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一带一路”的春天吧。

  二

  If you believe, you can achieve。这句英文谚语不仅生动诠释了笔者对“一带一路”研究的执着,也诠释了“一带一路”建设的真谛:早参与、早得益;世界因为分享而美好。

  自从国内首部从国际关系角度诠释“一带一路”的专著《“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问世以来,承蒙海内外朋友厚爱,给予我沿着“一带一路”走天下的机会,广泛去国内外考察、演讲,足迹遍布土耳其、意大利、比利时、德国、英国、保加利亚、捷克、匈牙利、芬兰、挪威、瑞典、丹麦、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新加坡、伊朗、柬埔寨、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黎巴嫩、埃及、肯尼亚、毛里求斯等国,新疆、青海、陕西、宁夏、湖北、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重庆等地,广泛考察各类企业、新区,新的所见所闻催促我不断思考,提升和完善我对“一带一路”的认识,这便有了第二部“一带一路”研究专著——《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

  感谢商务部委托我承担“一带一路拓展经贸合作内涵”重大课题,中宣部、中联部、中外办、中央网信办、国安会、外交部、商务部、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文化部、农业部、国新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家外文局、海洋局、国家汉办、国家语委等部委给我机会,承担课题或出国任务,增加我对“一带一路”的认识及对世界的了解,尤其是参加2015年6月中宣部知名专家学者国情考察和5月中央党校学习,受益良多。

  我把对世界的爱都献给了“一带一路”,相信世界是通的;我把对中国的爱都给了“一带一路”,相信中国梦定当实现。我深知,此书只是借“一带一路”的逻辑探析21世纪的东方思维、东方哲学、东方理论及其世界意义,为此再解构人类文明史、全球化史,推动中国与世界走出近代,超越西方中心论,可谓寓破于立、寓立于破,只是开了个头,亟待完善。“一带一路”是全新的事业,我只是在海边玩耍的小孩,有时拾到贝壳,更多的是感受到日出的光芒。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教授在《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序言中所写:“2015年9月,我同王义桅教授赴布鲁塞尔参加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第三次会议。期间,他给欧盟官员和欧洲朋友介绍‘一带一路’,引起热烈反响。他讲的题目是‘中欧如何开创文明共同复兴的前景’,不仅激活了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文明纽带的历史记忆,似乎也点燃了中欧开创新人文主义的雄心,让欧洲在跨大西洋关系之外,多了致力于欧亚大陆互联互通的选择,受到欧方高度赞许。我深切地感觉到,他不仅把‘一带一路’当作事业,而且当作信仰来对待,与其说研究‘一带一路’,不如说研究背后承载的民族复兴与世界大同,故此才能超越旧学问与老思维。《“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出版后,他深入基层,走向世界,包括接受我的推荐到新疆和中亚调研,更好地了解了国情与世情,发表了大量的‘一带一路’研究成果,被称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先生’。一年之后,他又推出第二部‘一带一路’研究专著《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思考更超越‘一带一路’本身,通古今之变迁,承时代之使命,详尽而深入地分析‘一带一路’的逻辑,从而实现对‘西方中心论’历史观、‘世界是平的’全球化逻辑的超越。‘灵感来自五千年文明、激情来自万里河山’。王义桅教授喜欢历史,凡事肇始于五千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心里不只是装着中华文明复兴和中国梦,更着眼于人类文明共同复兴和世界各国梦,想来这正是他在国内外讲述‘一带一路’时如此受欢迎的原因吧。”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在此书的封底推荐词也说:“王义桅教授是中国学界‘一带一路’构想的最前沿的研究者和呐喊者,他的新作《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纵论四海,上下千年,读来畅快淋漓,特别值得关心中国发展大势的社会各界仔细研读。”

  三

  从人类历史上看,大国崛起一定会提出引领世界未来的合作倡议和价值理念,“一带一路”就承载着这一使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开始逐渐告别西方逻辑,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不再纠缠于哪个外国月亮比中国圆——其实我们共一个月亮,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提出后,国际社会不只是抽象地谈论中国崛起,而是更加关注“一带一路”。这就一下子把国际话语体系从近代几百年拉长到两千多年,解构了西方中心论,尤其是命运共同体倡导人类共同价值。

  “一带一路”,全称叫“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是“21世纪”。“一带一路”首先是由铁路、公路、航空、航海、油气管道、输电线路、通信网络组成的综合性立体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其核心词是互联互通——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鲜明体现21世纪特色。第二个讲“带”,是经济带经济走廊与经济发展带,是中国改革开放模式经验的体现。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第三个讲“路”。中国人有句话:“要致富,先修路;要快富,修高速;要闪富,通网路”。在中国,“路”还不是一般的路,是道路,“路”只是实现“道”的一种方式。“道”怎么说的呢?《道德经》第42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今天的道就是命运共同体。因此,“一带一路”不是一条,而是很多很多条,大家都有份,因为它是开放的、包容的。

  通过说文解字,就不难明白,“一带一路”四个字可谓浓缩了中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和五千年文明智慧,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但这个中国特色越来越对别的国家产生吸引力,具有世界意义。

  正是这种中国自信与自觉,激励我脚踏实地去钻研“一带一路”学问。古人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带一路”是全新事物,是跨学科的实地考察研究,综合、前瞻思维尤其关键。“一带一路”在21世纪实现“张载命题”: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并实现人类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开创全球化3.0版——包容性全球化,助推发展中国家实现弯道超车、变道超车和人类文明共同复兴。正在基于这些理念,我还将计划陆续推出《再造中国》《一带一路2.0》等著作,将“一带一路”学继续推向前进。

  今天,之所以能以“中国通”实现“天下通”,以“中国梦”实现“世界梦”,首先要感谢秦皇汉武实现“书同文、车同轨”及打通西域,其次要感谢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实现孙中山先生“建国大纲”,而且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及社会主义制度,通过邓小平同志开创的改革开放事业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推动世界经济中心千年后回归东方。

  今天,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伟大倡议,鼓励更多的国家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实现共同富裕和共同复兴,融通中国梦与世界梦,这就是21世纪的天命吧。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21日 12版)

[责任编辑:徐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