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民族歌剧要有中国味道

2017-05-25 02:0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咏叹之间的永恒·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

  当下舞台上涌现大量洋腔洋调的中国歌剧,难以赢得观众——

民族歌剧要有中国味道

光明日报记者 韩业庭

  歌剧被誉为“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是衡量一个国家舞台艺术创作和表演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历史上,我国艺术家依托民族文化,并借鉴西方歌剧的经验,开启了中国民族歌剧的征程,创作演出了《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红珊瑚》《江姐》《党的女儿》等一大批经典民族歌剧作品。

  然而,当下舞台上涌现的大量中国歌剧都是意大利式的,尽管舞美奢华,但通篇洋腔洋调,观众期待享用的是文艺上的“中国大餐”,但吃起来却像是“撒上中国佐料的西餐”,这样的歌剧作品注定立不起来也传不下去。为实现中国民族歌剧的再次振兴,近日文化部主持召开了中国民族歌剧创作座谈会,同时启动了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

民族歌剧要有中国味道

歌剧《洪湖赤卫队》剧照 楚林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从民族文化艺术中汲取营养

  1962年,28岁的羊鸣与战友阎肃、姜春阳、金砂等投身于歌剧《江姐》的创作,成就了一部我国民族歌剧的经典之作。如今饰演江姐的演员历经了五代,羊鸣也已是83岁高龄。谈起《江姐》的创作“秘诀”,羊鸣觉得非“民族化”“群众化”莫属。在音乐创作上,为突出民族化、群众化的艺术风格,羊鸣等主创人员两下四川,又去上海、浙江,学习了川剧、婺剧、越剧、沪剧和说唱音乐四川扬琴及清音等,前后历时近一年。“正是由于南北嫁接、兼容并包,从南、北方戏曲和民间音乐中吸取精华和养料,才创作出了动听、感人、丰富多彩、耐人寻味、性格鲜明的歌剧音乐来。”羊鸣记得,当时根据不断吸收的新东西,曾反复加工甚至全部改写,仅《红梅赞》一曲就八易其稿。

  从民族文化艺术中汲取营养是民族歌剧经典之作的成功之道。中国歌剧舞剧院原副院长黄奇石说,《洪湖赤卫队》《红珊瑚》等优秀作品都无一例外地是学习戏曲并进行再创造的结果,“洪湖”更多釆用的是汉剧的素材,“红珊瑚”更多釆用的是河南、安徽与沿海一带的戏曲与民歌素材。正因为借鉴了戏曲,这些经典歌剧音乐清新动听,民族风味很浓,半个多世纪后,仍然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民族歌剧要有中国味道

歌剧《小二黑结婚》剧照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也有人不赞成歌剧向戏曲学习,担心这会导致歌剧向戏曲靠拢,甚至变成了戏曲,认为“歌剧走向戏曲是死胡同”。在黄奇石看来,这种担心,实际上与“吃了牛羊肉会变成牛羊”的想法是类似的。他解释说,歌剧学习戏曲,不是学其“一桌两凳”的简单布置,而是学习戏曲的精粹:写意、简洁、空灵,把焦点尽可能地集中在人物的表现上。景为人而设,情因景而生。用一位戏剧前辈塞克的话说:舞台上的一树一石乃至每一样东西,都应该是有生命的,都应该是会说话的。“我们要的是中国的作风、中国的气派,是像戏曲那样具有民族的特色、东方的韵味。”

  打破非此即彼的界限

  如何运用中国音乐素材,一直是中国民族歌剧面临的大问题。一方面,民族声乐为民族歌剧提供了素材和营养;另一方面,民族声乐的发展也制约着民族歌剧的发展。现在一些歌剧演员,音域问题不说,转几个调就糊涂了,再来点复杂的音程就找不着音,张不开嘴了,更欠缺和乐队丝丝入扣的合作能力。

  “歌剧咏叹调的演唱是高端的声音艺术,讲究声音张力、吐字技巧、风格体现等。只有每一个声音的行腔雕琢融合中国戏曲的表现手法,融汇消化戏曲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表现手段,才能形成新的中国民族歌剧自己的唱法体系。”中国交响乐团团长关峡说,以《白毛女》为例,作曲家没有照搬河北民歌《小白菜》曲调,而是进行了深度的二度创作,并把人物特征、剧情融入音乐中,这才使得民间小调《小白菜》成了“喜儿”唱腔的主基调并风靡全国。

  著名词作家、一级编剧王晓岭认为,民族歌剧创作应该打破歌剧和音乐剧的界限,歌剧创作应积极借鉴音乐剧的当代表现方式;同时应打破歌剧和地方戏的界限,不仅学习戏曲的唱腔,更要从根本上学习戏曲扎根沃土、贴近百姓的作风。

民族歌剧要有中国味道

歌剧《白毛女》剧照 吴煌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老一代歌剧艺术工作者都面临着中国民族歌剧是更多向戏曲学习,还是向西洋歌剧学习的问题。今天,这个问题依然困扰着中国民族歌剧界。解放军艺术学院原政委乔佩娟说,早在1962年筹备“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的先期小型座谈会上,就已经有专家明确提出不要“非消灭了甲种,乙种才能站住”,二者“不应不共戴天,应该可以共戴一天”。我们不论是学习传统还是西洋,主要是学习它们反映生活的内在规律,选择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要使中国歌剧音乐更丰富,让老百姓更喜欢”。

  发展民族歌剧要注重当代审美

  在总政歌剧团原团长黄定山看来,今天的歌剧不但要好听,而且要好看,民族歌剧的发展要具有当代意识和当代审美。

  如何创作出让当今观众接受和喜爱的民族歌剧?中国歌剧舞剧院在《小二黑结婚》的复排中进行了积极探索。作为该剧导演的黄定山介绍,复排的《小二黑结婚》采用了大型民族管弦乐伴奏,以现代音乐理念重新编排、配器,既保留原汁原味的音乐风格,又融入了当代音乐元素。舞台美术方面以再现式写实景观与影像技术相结合,以写实艺术的厚重质感与动态影像渲染相融合,以再现生活幻觉的写实空间与导演现实主义的舞台处理原则相配合,从而实现了民族歌剧的特质与当代审美融合的舞台呈现。

  创新是艺术的本质要求,是对传统局限的突破和超越,但创新不是否定传统,而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发展,同时创新也不是艺术家的自娱自乐、自我欣赏。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在中国民族歌剧创作座谈会上指出,目前民族歌剧创作存在着创作者把自己封闭在“象牙塔”里的现象,从题材、内容到手法,全是自己偏好的那一套,是“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自己津津乐道,老百姓却不喜欢,不爱听。清代画家石涛曾说过,笔墨当随时代。“民族歌剧的创新也要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反映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无论是编剧、作曲,还是导演、表演、舞美等,都要推动传统与当代相契合、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让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雒树刚说。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25日 05版)

[责任编辑:石佳]

[值班总编推荐] 身边的安全不能被忽视

[值班总编推荐] 习近平在湖南长沙市考察调研

[值班总编推荐] 【光明论坛·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