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青岛李村河:八年治污路 终迎“水蓝蓝”

2017-06-01 02:4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多彩神州·生态故事】

  光明日报记者 刘艳杰

  “清澈见底、虫鸣蛙跃、抓鱼摸虾。”记者让祖祖辈辈生活在河流上游的吕可欣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小时候的李村河,吕可欣一口气说出了三个。“做梦也没想到,千疮百孔的李村河能够重回我小时候的模样,而且比小时候还美。”吕可欣由衷地夸赞这条家乡河。

青岛李村河:八年治污路 终迎“水蓝蓝”

治理后的李村河。李玲摄/光明图片

  李村河是流经青岛市区最长的河流,自东向西穿越李沧区全境,蜿蜒注入胶州湾,全长约17公里,流域总面积约52.3平方公里,是青岛主城区最大的水系,也是主要的行洪、泄洪河道。然而这条青岛市民最熟悉的河流在20世纪80年代遭受了严重的污染。沿途的一些木制品厂、化工厂和村庄的生活垃圾都往这条河里倒,污水横流、臭不可闻。生活废水沉积而成的淤泥使河床不断升高,雨季汛期频频出现防洪险情。不仅如此,拥有百年历史的李村大集一直横亘和占据中游河堤3公里,由此而来的河道两岸黑臭水治理更成为“难治之症”……

  从2009年开始,作为青岛市和李沧区的重点民生工程,李村河治理工作拉开帷幕。经过8年不懈努力,李村河从一条城市臭水沟变成了一个美不胜收的湿地公园,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人和。因其卓越的治理效果,李村河上游综合治理工程荣获了住建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超前设计理念,打造怡居的乐活水岸

  “‘海绵城市’‘绿道’‘生态湿地’,这些词放在今天都不是什么新鲜词,不过,当这些词出现在8年前的设计方案里,还是相当震撼的。”李沧区生态商住办园林工程负责人张志伟说,他一毕业就开始参与李村河治理工作,对当时超前的设计理念印象深刻。

  治污先截污。在李村河上游治理中,仅河道两侧就新增设截污干管12公里,清淤7万立方米,污水全部进入管网,同时,还建设了多个河道湿地系统,形成天然过滤屏障。

  “河道及沿岸采用的是隐藏式生态护岸,合理利用地形,建设了大面积的生态湿地。就连湿地里大量栽种的芦苇、菖蒲、千屈菜等亲水植物,栽种位置都是结合植物的各自特点安排的。”张志伟说,他们还将城市“绿道”与“海绵城市”理念有机结合,建设了约两公里的透水混凝土园路,再也不用担心路面积水问题。

  “作为季节性河道,在降雨少的季节,李村河里仍保有大量的水,让人们亲近享受清清河水,这得益于整治过程中强化了治水功能。”张志伟介绍说,河道里建了很多防洪水坝与生态湿地,采用临时过水设计理念,以拓宽河道、深挖清淤、砌筑水坝等形式,将河道蓄水与生态自然湿地巧妙结合,做到旱季蓄水充足,汛期行洪通畅,滨水乐活水岸由此形成。

  “我每天都来这里遛遛弯儿,经常能看见野鸭、野鸽子、啄木鸟,还有白鹭呢。”吕可欣高兴地说。“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这句话对吕可欣来说,有着最切身的感受。

  攻克治理难题,百年大集顺利搬迁

  在李村河中下游的治理中,有一个大难题,那就是李村大集的搬迁。

  青岛人熟知的李村大集早在明朝就已成为乡间十二大集之一,逢腊月时,有将近1000个摊位20万人赶集;进入21世纪,大集年交易额已经超过6亿元。但李村大集摊位设于李村河堤及两岸,绵延3公里,长期占用泄洪通道。2015年,李沧区政府下定决心搬迁李村大集。经过一年的准备,终于顺利完成。

  “这次大集能搬迁,主要是给业户们找到了好出路。”李沧区委书记王希静说,政府在大集搬迁过程中彻底摒弃了“断人财路”、引发矛盾的“堵”的方法,而是先期投资5000万元建好农贸市场,并制定了免除一年租金等优惠政策,通过“疏”的办法,将经营业户吸引到“风吹不到、雨淋不到、客户更多”的新址……

  “8年来,李村河治理投入没有准确的数字,因为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仅河道治理一项就投资11亿元。”李沧区建管局基建科科长刘梦泉说,8年来,政府对河道周边17个城中村实施了改造、设置了17处休闲广场、3000余米木栈道、6处景观湿地,惠及沿岸30多万居民。

  “我搬来的时候李村河还没治理完成,这边的房价才七千元吧,现在都两万元了!”贾秀兰是青岛的新市民,2013年从山东滨州来到青岛,在李村河边买了房安了家,她的新家距离李村河不到50米,打开窗户就能看见水光潋滟、荷花映日,“每天生活在画里,谁不喜欢?”贾秀兰笑得合不拢嘴。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01日 03版)

[责任编辑:白丽克孜·帕哈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