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安居人

2017-06-02 05:37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何镇邦

  我是从李明忠的长篇小说《安居古城》认识安居人的。这部作品写活了抗战初期生活在安居古城里各种各样的安居人。他们虽然性格各异,命运不同,却具有共同的文化性格:达观而坚韧,朴实而热情。去年秋天参加小说的审读会,今年春天又参加小说的首发研讨会,我两次走进古城,同现实生活中的安居人亲近、结识。小说中虚构的安居人和生活中真实的安居人一碰撞,我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安居人另有一种特点,那就是挺起脊梁,敢于担当。

安居人

重庆铜梁安居古城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何世波是安居古城华夏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副董事长,一进古城,他是向导。小何个头不高,寡言少语,眼睛里总是露出温和的笑意,像个文静的姑娘。可是我发现,在进入小说《安居古城》审读会会场时,他突然变得严厉、不容商量——原来,他看见作家李明忠穿着一件很随意的深红T恤,有些不合时宜。于是,小何话语急促,分贝也高,几乎是命令,说道:“你是主角,衣服必须正式一点,马上换!”他不由分说,抓起作家的手,就往商店跑。一会儿,李明忠又出现在会场,显得喜气洋洋,一件浅红底色的花格子衬衫让他精神了好多。大家看了,都开心地笑。审读会开得很圆满,我也愉快回京,临别之际,随口提了个建议:把小说《安居古城》的首发、研讨和邀请作家、评论家到安居深入生活两项活动合起来办。话,说说也就忘了,没想到去年年底的一天,小何找到北京我的家中来了。我颇感意外,也有些担忧,组织这样规格的活动是很难的。他看出了我的心思,赶紧解释说:“我负责安居古城文化建设工作,就有责任把这部作品的事办好。我来找您,就是一种承诺。”他又满怀感慨地说:“保护一座古城难,修复一座古城也难,用文学塑造一座古城更难。”那一刻,我才发现,这个本家是个真男儿,不光有见地,还有一种责任的担当。

  今春应邀参加小说的首发研讨会,一进安居,我就造访了湖广会馆,因为《安居古城》的故事正是从这儿拉开序幕的。现在经营湖广会馆的企业家曾凡久是一位有故事的人,我也想尽快见到他。上世纪90年代末,安居古城污染严重,空气里老是飘着臭皮蛋味儿,熏得人发昏,许多有钱人带着资金奔外地搞开发,走不了的原住民成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那时的曾凡久才四十岁不到,经营着一家丝厂,赚了五百多万元,亲友们劝他趁铜梁县城拆除重建的机会,赶紧参与捞金,他却力排众议,买下风雨飘摇中的湖广会馆和万寿宫这两座在安居古城具有地标意义的古建筑,并投资修缮。当时,把钱投入房地产的一夜暴富,没钱就玩空手套白狼的把戏,摇身变成亿万富翁的大有人在。曾凡久投资古建筑以后,安居古城更加萧条冷清,更要命的是污染殃及蚕桑,产量锐减,丝绸行业生意也日渐萎缩,亲朋骂他脑壳进了水,街坊邻居也把他当傻儿。谁知老天有眼,二十年后,安居古城空气清新,江水澄澈,游客涌进来了,多的时候一天有几十万人。湖广会馆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成为著名的景点,它是安居客商云集的历史见证,也是川东北民俗生活的舞台,其市场估价已超过一亿元人民币。

  我们从会馆进门穿过古戏台,前行数米就是露天戏堂,两侧立着粗圆的木柱,撑起厢房,拾级而上,抵达正面厅堂,小说中写到的古老生活扑面而来。同样朴实热情、带有几分机灵劲的曾老板笑迎我们,并请我们在面对戏台的八仙桌前坐下。我取出从北京带来的武夷山肉桂小罐茶,用曾老板的细瓷盖碗冲泡,一边品茗,一边聊天。我夸他有胆识,做出了常人不能做的选择。这位半百汉子腼腆一笑,操起生硬的重庆普通话和我交谈。他的一些话我听不太清楚,但是,我听懂了:他热爱古城,他要努力护住古城的历史文脉,护住川东民俗生活的根。

  负重致远,是古城的脊梁,我肃然起敬。

  在湖广会馆聊天时,安居镇的副镇长何磊找来了,故人重逢,自然分外高兴。何磊三十出头,在安居以至铜梁都小有名气。去年秋天的小说审读会,她是会务的总管。当时我同她攀谈了几句,得知她原本执教于铜梁的北城小学,十年前因为演出《龙乡放歌》,被铜梁组织部相中,调到党政部门工作,我便对她有了深究的兴趣。寻访中得知,《龙乡放歌》是一场原生态民俗表演,展示铜梁人对龙的图腾崇拜。何磊领舞《祈雨》《求子》《金龙缤纷》,舞姿惊动四座。她因此受到表彰,并代表演员发言。在发言中,人们才发现,成功背后饱含着辛劳的汗水与泪水。她所带的演员,都是从各单位抽调来的青年,舞蹈基本功差,动作别扭,有的甚至出左脚甩左手,小何又急又气,眼泪直流。开弓没有回头箭,领舞就是一种责任,就得担当。小何示范在前,一招一式,手把手教,一遍又一遍纠正,记不清度过了多少个周末和深宵,只晓得体重轻了,舞姿轻盈了,顺利通过了彩排,最后,这三个节目都受到表彰,小何笑成一朵花。这个身材苗条的小何有一副厚实的肩膀,扛大事,能吃苦,这就是她脱颖的理由。

  我们一行走出湖广会馆,沿着火神庙街向北走去。这条古街依山势而建,是明清山地建筑的范本:青石板铺路,雕花门临街,青瓦盖屋顶,当街为店铺,铺后是民居,屋后悬崖是吊脚楼。走过许多景点和文化遗存,我们来到一家民宅前,推门进去,原来是古城的曲艺馆,著名金钱板艺人何代科的表演场所。何代科是个奇人,奇在金钱板曲艺的传播上。因为金钱板用四川方言演唱,外地听众听来难度大,本地青年也不感兴趣,何代科就在段子的精美上做文章,还巧妙地穿插网络流行语,活跃气氛。他凭着一副金钱板敲出人生坦途,从僻远乡下进入繁华城市,又在安居古城开辟了书场,每天迎送南来北往的游客,更重要的是他接连发行了三张专辑,每张发行量达五万,就连沿海地区,都可以听到何代科的四川金钱板。

  走进何代科书场,坐在小板凳上,我们刚端起盖碗茶,就看见何代科拿起三块约九寸长的竹板耍玩起来。他用右手执两片击节,上端张合击拍;用左手拿一块竹片敲打竹片两端击节,手腕灵活,竹片翻飞,声音清脆激烈,铿锵起伏,时而急促,时而悠扬,模拟出风云雷电水声鼓声多种节奏和音响。何代科眉眼灵动,肢体协调,字正腔圆,演唱起自编的安居古城故事,逗得我们忍俊不禁,笑出了声。何代科打起这神奇的板子,胜过当下美国流行的说唱音乐Rap,有说有唱,有韵味有故事。这段金钱板,让我们永远记住了安居古城,记住了安居人!

  从生活中回到小说里,我发现安居自古以来就有脊梁坚挺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真实的、虚构的人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安居色彩缤纷的人物画廊。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02日 15版)

[责任编辑:孙满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