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地方戏曲迎来政策利好

2017-06-16 04:0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鼓励院团深度参与戏曲教育、推进招生用人一体化、将戏曲进乡村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

地方戏曲迎来政策利好

光明日报记者 韩业庭

  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等部委相继出台《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十三五”时期繁荣群众文艺发展规划》等文件,对加强戏曲教育、推进戏曲进乡村等工作进行了详细部署。这为戏曲传承发展带来哪些利好?戏曲尤其是地方戏曲又将面临怎样的发展机遇?6月15日,文化部举行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对上述文件进行解读。

  院团加入培养主体

  破解戏曲教育“三难”问题

  戏曲传承离不开人才,人才培养依赖于教育。目前困扰戏曲教育尤其是地方戏教育最突出的是“三难”问题,即招生难、教学难、就业难,具体体现为戏曲院系办学规模缩小,生源萎缩、质量下降,教育成本高、经费困难,师生缺乏舞台经验、毕业生无法满足剧团工作需要等一系列问题。

  为构建新形势下戏曲人才培养体系和推动形成符合戏曲艺术人才培育规律、适应戏曲行业发展需要的戏曲教育新模式,《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分别提出包括优化戏曲专业结构布局、完善戏曲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戏曲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院团深度参与实践教学、积极推进招生与用人一体化、建立健全戏曲教育质量评价机制、搭建平台展示教育教学成果在内的7项重点工作任务,力求通过促进供需平衡、学用结合、校团合作来化解当前戏曲教育工作中的招生难、教学难、就业难这“三难”问题。

  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孙若风在发布会上指出,在戏曲教育方面,《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的很大亮点是,明确了戏曲教育的双主体——学校和院团。把戏曲院团纳入戏曲教育的主体,有利于解决戏曲学校师资缺乏、戏曲教育供需脱节等问题。“但目前多少存在剃头挑子一头热的问题——戏曲院团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因此需要地方政府出台相应的配套激励措施。”孙若风说。

  戏曲进乡村

  培植戏曲生存土壤

  传统戏曲尤其是地方戏曲的观众多在乡村,而长期以来农村群众存在着“看戏难”的问题。把戏曲送进乡村,不仅能够满足乡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可以为戏曲的生存和传承培育土壤。

  近年来,各地在“送戏下乡”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如安徽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统筹使用农村文化建设资金,开展“送戏进万村”活动,确保每个行政村每年至少观看1场戏曲演出;山东省2014年开始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免费送戏工程,并将在2018年实现全省农村全覆盖。

  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司长张永新指出,《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首次把戏曲进乡村纳入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范围,这就为戏曲进乡村提供制度和财政的双重保障。

  张永新介绍,按照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不仅要把戏曲送进乡村,还要让送去的戏曲满足群众口味,即完善群众需求反馈机制,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单”,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比如,在戏曲节目的选择上,强调结合农村实际和农民文化需求,选择适合农民观看的优秀传统戏曲艺术作品;在活动的组织形式上,强调要根据当地文化特点和农民群众的观赏习惯,广泛开展戏曲鉴赏、知识讲座、数字戏曲服务、名家进乡村等活动。

  鼓励群众参与

  让戏曲融入群众文化中

  张永新指出,除了专业院团,政府也鼓励文化馆站等组织群众文艺社团参与到戏曲进乡村演出活动当中去,“包括民间职业剧团和非遗传习所,只要具备相应的演出能力,政府都鼓励他们采取政府购买的方式参与到戏曲进乡村活动当中去,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要求,由财政提供经费补助”。此举意味着,基层群众不仅是戏曲进乡村的观众,也可以登台演出。正如张永新所说,要通过戏曲进乡村活动传承优秀的地方戏曲艺术,同时结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产品,提高公共文化效能,“这是搞戏曲进乡村演出的初衷和落脚点”。

  “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戏曲的传承发展也应积极借力于“互联网+”。据文化部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国文化馆协会常务理事长颜芳介绍,为落实《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文化部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启动了“百姓戏曲馆”建设,以普及推广戏曲艺术。

  “以文化共享工程丰富戏曲资源为基础,建设‘百姓戏曲馆’,乡村群众可以通过参加线上线下活动,欣赏经典戏曲剧目,了解戏曲资讯,感受戏曲文化,展示戏曲特长,参与戏曲互动。”颜芳说。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16日 09版)

[责任编辑:徐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