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贵州:生态文明照亮发展新路

2017-06-17 03:56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砥砺奋进的五年·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

  光明日报记者 吕慎 张国圣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地处长江、珠江上游的贵州,是“两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绿色作为多彩贵州的主色调越来越鲜亮,生态文明作为“生态大公园”贵州大地上的主旋律越来越响亮。

  “习近平总书记希望贵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说,“我们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关键是要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把中国梦的贵州篇章写得更加精彩。”

  坚守绿色底线

  4月27日,中央第七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贵州的第二天,贵州多家媒体同时刊发了“中央环保督察贵州 首日受理群众举报投诉98件”的消息。多彩贵州网不仅用了《受理群众举报投诉案件公示公开 看看哪些与你有关》这样一个非常吸引眼球的标题,而且还用表格逐一列出了98件举报投诉的受理编号、环境污染类型、所属行政区域和交办问题基本情况。细心的读者发现,在关于一家企业噪声污染的第17件举报投诉栏中,竟然还用括号注明了“(举报者)要求不将电话号码给企业”。有人转帖时评论:“向中央督察组反映环境污染问题毕竟是家丑外扬,原来还有点儿犹豫和担心,现在看来省里完全是鼓励大家敞开了举报的节奏。”

  实际上稍加留意就能发现,自加压力、自念紧箍咒早已成为贵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探索绿色发展的常态。这个经济实力尚不算很强的西部省份,近年来却在完善绿色保障体系方面获得了多个全国第一:2007年,在全国率先建立两级环保法庭;2009年在西部地区率先实行河长制;2013年在全国率先从省级层面实行河长制;2014年,颁布实施全国首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2015年,贵州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六次全体会议研究生态文明体制重点改革专题,审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贵州省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实施意见》和《执行最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全面深化环评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方案》;2016年,在全国率先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也是一项必须一代接着一代干的宏伟工程。凝聚全省力量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共同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离不开绿色文化的培育。贵州设立了“生态日”,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城市社区和乡村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随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成为贵州共识,多彩贵州壮大了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也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培养出了一支无所不在的监督员队伍。“我投诉县城公交车气喇叭声音太大,没想到当天下午所有的公交车都换成了声音比较小的电喇叭。”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70多岁的张建忠老人说。

  从严从重问责,立说立行整改。截至6月13日,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转办的3446件群众投诉问题已办结2788件,责令整改1485家,立案处罚618家,约谈1156人,问责296人,立案侦查27件,行政拘留21人,刑事拘留7人。以迎接中央环保督察为契机,贵州省委省政府全面检测近年来的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再上台阶。

  坚定绿色发展

  5月26日,以“数字经济引领新增长”为主题的2017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在贵阳开幕,马云、马化腾等业界顶级企业家连续第3年因为大数据聚集在“多彩的贵州”和“爽爽的贵阳”。“贵州这个地方,以前但凡有点本事的人都想着往外面跑,现在全世界最优秀的人都往贵州跑。这是令人惊奇和值得称赞的转变。”马云说。正因为有了绿色的天赋,贵州一举成为中国大数据产业的新高地,相关产业产值正以每年近千亿元的速度高速增长。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曾因为条件差、底子薄,长期苦于找不到适宜的发展之路。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在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的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全力保护和发展天蓝、地绿、水清、气净的生态环境,用足生态优势推动后发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走出了“用生态之美、谋赶超之策、造百姓之福”的发展新路。

  2月3日,贵州省市县乡村五级共21万名干部职工,连续第3年在春节上班第一天参加义务植树活动。通过种植纪念树等方式,仅2016年全省就有1368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累计栽种树木5600万株。自2000年以来,贵州已连续16年实现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1%以上。2016年底,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2%,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96.6%。同年全省林业实现总产值1000亿元,绿色经济进一步壮大。由省林业厅牵头实施的7个现代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入驻企业111个、农民合作社87个,从业农民超过5万人,实现年总产值35亿元,园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态农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大生态成为贵州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大优势。截至去年底,全省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节能环保型的绿色经济“四型”产业已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3%。今年一季度,贵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收入同比增长34.3%,87个大数据招商项目投资总额超过220亿元。

  好山好水好空气成为贵州布局优势产业和招商引资的生态优势,贵州用自己的实践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6年底召开的贵州省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明确要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因势利导做强大数据、大旅游、大生态“三块长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旅游经济、绿色经济和县域经济。相关部门负责人说,绿色毫无疑问仍然是“四个经济”的主色调。

  奔向绿色小康

  6月9日下午,贵州省黔西县洪水镇洪水中学初一(2)班教室,老师李厚明正给学生讲解“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附近的解放村,清澈的洪水河静静流过,整洁的农舍和翠绿的茶园、芳香的果园相映成趣。解放村以前是个连路都不通的贫困村,村民年人均收入只有1800元。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深入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行动计划,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建设。解放村以此为契机设立村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委员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开发服务中心,在保留原有山村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对村庄进行统一管理和规划。全村年人均收入也超过了1.5万元。

  贵州省委省政府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坚守民生情怀,绿色和生态成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生态美、百姓富的小康道路也让群众更多地感受到了特色产业布局的高度和幸福生活的温度。2016年,全省确定20个县(市、区)开展整县推进小城镇建设试点,5个镇列入全国特色小镇;建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798个。与重庆、湖南接壤的“黔东门户”铜仁市万山区,按照“绿色发展高地”的目标全力打造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示范区、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和现代山水园林城市,2013年以来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工则工、宜游则游”的思路规划绿色产业体系,通过对废弃的贵州汞矿遗址进行整体连片开发建成全国第一个矿山休闲怀旧小镇——朱砂古镇,形成了东有凤凰古城、西有朱砂古镇的格局。一度面临转型的万山区,2016年旅游收入增速位居全市第一。

  “贵州之贵,贵在丰富的能矿资源,贵在良好的生态环境,贵在独特的民族文化。”良好生态环境是贵州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更是美好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省委省政府坚守民生情怀,为生态留白,给自然种绿,为文化添彩,依托优势建设绿色生态家园,让居民在山水绿影间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寄得了乡愁。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17日 01版)

[责任编辑:徐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