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土地整治:重塑美丽乡村——第二十七个全国土地日

2017-06-26 03:4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 叶乐峰 袁于飞

  “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今年6月25日是第27个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为“土地与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土地整治,建设美丽乡村”是今年“土地日”的宣传口号之一,记者曾跟随国土资源部深入上海、江西、重庆、宁夏等地采访,聚焦土地整治。

  助推脱贫攻坚

  赣州是革命老区,也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自1987年起,国土资源部定点扶贫赣州,这一“牵手”就是30年。一茬接一茬的扶贫工作队员、一批又一批的项目资金,扎根赣州开展定点扶贫,为当地群众送上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其中土地整治在脱贫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赣州山多田少,人均耕地不足0.7亩,耕作条件差,土壤肥力不足。为此,国土资源部帮扶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修建机耕道,提高土壤肥力。赣州市宁都县积极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和新农村建设。

  在宁都县石上镇土地整治综合项目区,一台台耕整机在平坦的农田里来回穿梭,源源不断的清水顺着沟渠流进田间。“我们这里的农田原来高低不平,还有很多大小不一的沙丘,时常还会遭受洪灾,导致水稻产量上不去。土地整治后,田面平整了,耕地面积增加了,现在全部能种植双季水稻了。”当地一位村民说。

  如今在宁都很多乡村,水泥村道纵贯四方,车辆穿梭其间;农田平整规范,沟渠交错;休闲广场上,老人小孩健身娱乐……一幅现代化的山村美景扑面而来。

  让乡愁更浓郁

  何绍华今年68岁,是重庆酉阳花田乡何家岩村村民,身为花田贡米的传承人,种田是他一辈子的念想。从唐朝起,历代朝廷都把花田大米定为“贡米”,然而到了何绍华这一辈儿,花田大米却险些断了根脉。

  “种地卖不出钱,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村里的田好多撂荒。”何绍华告诉记者,村里留不住后生,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愿意留下种田。

  改变发生在2015年,重庆市在当地投资2000万元的土地整治项目——“旱改水”试点工程。这个千年古寨焕发了生机。

  通过土地整治,花田贡米核心基地扩大到了5000亩,现在何家岩年产有机水稻1250吨,年总产值达2580万元,贡米市场供不应求。“如今村里农民想种田有田种,想就业有产业,农民的幸福感特别强,很多外出的人纷纷回来了。” 何绍华高兴地说。

  从土地整治到国土综合整治

  6月23日,作为全国土地日的重要活动之一,由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组织编写的《土地整治蓝皮书:中国土地整治发展研究报告No.4》在北京发布,全面反映了2016年我国土地整治发展实践、综合成效、探索创新。

  “目前全国各地积极践行‘土地整治+’理念,有力支撑了藏粮于地战略的落地,促进了农业转型发展、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助推了脱贫攻坚。”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总工程师贾文涛告诉记者,据测算,通过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投资拉动效应达到3.28。

  虽然土地整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出了巨大作用,但距离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土地整治长期以来主要秉承‘开源’和‘挖潜’的理念,如增加耕地面积,盘活城乡建设空间等,对国土空间的复合功能,以及人文环境等因素考虑不足。”贾文涛说,在生态文明背景下,需要围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升国土利用的质量和效率,使土地整治成为空间治理的重要手段。

  专家表示,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土地整治转型升级。《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提出“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实施山水林田湖综合整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大力建设生态国土”,引领土地整治向国土综合整治转型发展,表明了土地整治将在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设生态国土方面发挥先行示范作用。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26日 07版)

[责任编辑:白丽克孜·帕哈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