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改革为青年搭建更大就业舞台

2017-07-03 04:3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胡印斌  

  2017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季已近尾声。媒体调查发现,今年的就业市场呈现出诸多新变化,在不少地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核心并非找工作难,而是“找好工作难”。此外,大学生就业地选择日趋多元化,“新一线”城市彰显魅力;新兴产业替代制造业开始吸纳大批毕业生;深造人数逐年上升,重点高校本科生过半留学。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走高,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大议题。据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795万人,比去年增加30万人。如此大的待就业人群如何消化,不仅考验政府的应对智慧,也检验高校特色定位、专业设置的前瞻性,更有待社会及大学生发挥能动性,确实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一直以来,迫于就业压力,高校高度重视就业季中的签约率,少数高校甚至诱导学生提供不实的签约信息。这一做法传导给政府与社会的,则是一种盲目乐观的信息,甚至会导致政府部门决策的误判。就业不仅关涉国家教育战略与经济发展能否无缝对接,更关系到一个个具体的人及其家庭的稳定。

  不可否认,随着社会的宽松,以及民众财富的积累,青年人对就业的态度也发生微妙变化,诸如“慢就业”等,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从个体的权利而言,这种状况无可厚非,短期内也不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而“有闲”人群的扩大,甚至还可能酝酿出新的创意、新的业态。

  然而,也应该看到,任何个体的选择其实都离不开整体环境的影响。很多就业现象的变化,说到底,仍在于现实的“遥控”,或者说,乃是对于现实的某种反拨乃至被动应对。社会在正视这一现实的同时,也应注意到背后的深刻背景,进而从制度、政策层面多一些更新与改进,以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家庭实现梦想。

  “找好工作难”除了发展预期、现实薪酬等差别之外,也折射出当下很多单位仍存在不规范乃至侵害员工权益的行为。或者说,在“好工作”的角逐中,也透露出某种固化的“代际传递”。

  大学生逃离“北上广深”,选择二三线城市,仅仅是这些城市更有机会吗?当下大城市畸高的房价,以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承载量有限是否也是一个原因。每年那么多本科生选择深造,仅仅是对学业的追求,还是在自我延迟就业?女生就业遭受性别歧视的问题,何以多年来依旧是难言之痛?

  其实,诸般就业现象的背后,均对应着一些制度性的缺位。政府也好,社会也罢,不能对这些问题置若罔闻,更不能完全交由市场去调节,而是应该主动作为,做好框架,有效调配资源,让更多的大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不再游离彷徨。

  高校毕业生也应该转变观念,不能总是被动等待,更不能自己放弃努力。但这与政府营造一个宽松、不乏竞争的就业环境并不矛盾。一个良性的社会,应该能够激发青年的理想、雄心,鼓励他们心无旁骛地往前冲,而不必担心没有舞台、得不到认可。当下,政府不仅要对大学生群体提供更多住房保障、就业帮扶,也应该推动高校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等方面的变革,共同推动大学生就业。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03日 02版)

[责任编辑:孙宗鹤]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