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生活中汲取力量

2017-07-06 05:4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谈艺录】

  作者:孙立新,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美术创作室主任

  前不久,我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题为《军旅·行旅》的个人油画展,有观众和同行纷纷问我,何为军旅、行旅呢?我想军旅是我的艺术使命,行旅也许是我为完成使命走过的旅途吧,而二者经常是合一的。

从生活中汲取力量

走过岷山(油画)孙立新

  走遍岷山画岷山

  《走过岷山》是我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创作的一件作品。岷山是红军长征路上经过的重要地段,也是红军长征路上最艰苦的地段。所以,毛主席诗曰:“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为完成这件作品,我沿着红军长征经过的四川、甘肃、青海地区走了三个月,一边走一边寻找红军的足迹,感受与写生当地的风土人情。

  在这之前,我对如何画这张画,心里是很迷茫的,因为每一名油画作家都希望在自己的作品里找到与主题贴切的艺术语言和造型风格。但当三个月走完,这张画的画面在我脑子里逐渐就清晰了。长征路上的生活体验,使我感受到红军战士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能够完成万里长征,克服千难万险,最主要是他们有信仰的力量,有一种特殊的风骨,怎么能表现出这种风骨呢?这张画在造型语言上就必须画得比较硬朗,比较肯定,而不过多追求色彩的微妙变化。我吸收了版画的造型语言和雕塑的造型效果,表现出红军战士在艰苦环境下的毅力和精神。

  思路清晰了,画的风格自然就出来了。我从生活的体验中,感觉在岷山这种具体的环境下,要依据生活的本来面貌,才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经过多次登攀与下山的体会,我最终没有选择攀登雪山的那个最有动感的场面,而是截取了征服艰险、踏上坦途的瞬间来构建画面。人物形象的刻画追求凝重和真实,人物表情不是外化的符号般的昂扬,而是内敛的个性化的坚韧。人们疲惫而严峻的神情,沉重而坚定的步伐,给人以撞击心灵的崇高感,为画面增添了一层内在的精神深度。

从生活中汲取力量

金甲风尘(油画)孙立新

  寻找鲜活的感受

  《金甲风尘》是我在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班的毕业创作。当时导师朱乃正先生和詹建俊先生都告诫我们一定要深入到生活中去创作。他们说:你是部队画家,你还是深入到部队去吧。就这样,我带着选题到了某集团军的坦克团。

  我到了部队以后,就主动要求和战士们同吃同住同训练。这种直接来源于生活的感受,对我来说特别重要,因为你会发现很多平时意想不到的东西。我每天乘着坦克和他们一起出去训练。七八月份,那时的坦克上没有空调,训练起来,坦克轰隆作响、尘土飞扬,不坐在上面,体验不到坦克的威武,也体验不到装甲兵的艰辛。每次训练回来后,我也经常站在坦克上,看着装甲兵们回营的行列,为自己是队伍里的一员而自豪,觉得我们就像一支刚刚得胜归来的意气风发的铁骑,心里充满了欢乐。

  火热的生活令我时时热血沸腾。有一天黄昏给的我印象特别深刻。我们训练归来,战士们从坦克里出来后,在柔和的阳光下把头盔一摘,一路走来,满头热汗,一身风尘,朝气蓬勃地相互交谈着,士兵们的形象或生动活泼,或诙谐幽默,散发出激情,洋溢着青春活力。夕阳洒在战士们身上,错落有致,形成了情绪表达的主旋律。

  我当时就把自己过去的草图放弃了,而是重新勾勒了以我们在甘肃的训练基地为背景的《大漠风尘》。我把当兵的人才有的那一张张橘红色的脸庞,有节奏地穿插其间,暗部的紫褐色和延伸到远山天空的蓝紫与橘黄的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而各种形状的小色块则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将与大色块的对比有机连接起来,相互交织、浑然一体,构成油画特有的色彩美感与情韵。酣畅书写的笔触,热烈厚重的色调和与内容相映的形式结构水乳交融,将浓郁的军旅生活、中国军人特有的精神气质畅快淋漓地呈现出来。

  后来,朱乃正先生看了之后认为重新定名为《金甲风尘》更贴切。这张画也是生活和行旅赋予我的感受,它的色彩、用笔、造型都来自于生活,又紧扣主题。

  生活所给予我的确实是太多太可贵了。我想,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到生活中去感受、去体验。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画出反映出我们时代的作品,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06日 12版)

[责任编辑:李伯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