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山羊不吃天堂草》:从小说到戏剧

2017-07-17 10:12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冯俐 系中国儿艺副院长、国家一级编剧

  中国儿艺目前正在上演的新戏《山羊不吃天堂草》,是我据获国际安徒生奖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之所以选定这部他在90年代初创作的作品,是因为它具有结实的社会背景、深刻的思想性和独特的寓言性。

  小说主人公的年龄以及由此带来的观众群的年龄,是超乎中国儿艺常规作品的。作为编剧,我曾经想过把主人公的年龄降低,但那注定会削弱人物刻画和主题挖掘。查明哲导演介入后,与尹晓东院长共同商榷,最终剧院决定在此剧的创作上,放弃常规“儿童剧”的驾轻就熟,以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为己任,由此进一步开拓中国儿艺的观众年龄,直面孩子们应该接受的“苦难教育”,为更多青少年提供他们需要的舞台艺术作品。

  儿童文学领域,有一种文学样式叫“成长文学”,曹文轩的作品是具有开创性和代表性的。“成长戏剧”之称就是由此借用过来的。

  该剧讲述了一个孩子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家庭走向社会、从孩子走向成人的心灵成长过程,在不断越过“沟沟坎坎”、在诱惑和危机的悬崖边儿上收手驻足,在人生苦难和生活磨砺中逐渐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长大成人的故事,让走进剧场的观众在这个并不熟悉的社会阶层的人物身上,看到熟悉的自己。剧中人物所经历的心灵成长历程,会令每一位青少年甚至成年人感同身受。

  首先,我要感谢曹文轩老师的小说为我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基础。作为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是非常成功的。所有的矛盾冲突和心灵激荡,都隐在长篇小说从容的结构和不徐不疾的叙述之中。好的改编作品应该是保持小说的文学品质,创造戏剧的独特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剧本首先在结构上作了符合戏剧艺术特性的巨大调整:全剧由两条线索构成:一条是具有悬念的情节线,倒叙式的回溯。从明子“涉嫌诈骗”被带到了派出所,面对受骗业主的指控和警察的询问,明子除了点头、摇头,始终一言不发。明子的举动令警察不解、令前来营救的师傅不解,也构成了所有观众的悬念。在各种人的不断追问中,在派出所“现在进行时”的外部框架里,故事沿着明子独自思索的心理线推进,不断跳回到“过去进行时”,即明子从进城开始,一路经历过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对他形成的刺激、令他从中做出的选择、选择过程形成他人生价值观不断建立、自我怀疑、变化跌宕的心路历程。另一条线,是把原小说在最后才托出的“山羊不吃天堂草”的故事,化为明子巨大的内心疑问,在一开场就提出,形成具有形而上意味的叩问。一路探寻着“山羊为什么不吃天堂草”的答案,将一个人生问题的思索过程,形象化地贯穿全剧。导演把这部戏的风格定位为“现实生活寓言剧”。

  小说是“叙述”的艺术,凭借的多是文字描述。而戏剧是“动作”的艺术,需要通过戏剧动作和人物台词来完成。

  剧本遵循小说原型,对主要人物都做了集中、加强、提炼和形象意义的升发:比如羊群和头羊黑点儿的拟人化。对个别人物,在基调上作了较大调整:比如紫薇,虽然她仍像小说中一样,是明子生命中吹过的一阵风——注定擦肩而过,但她没有“贵贱之分”的干净、她与明子身处弱势的同病相怜、由此产生的彼此理解和关怀……都构成明子生命中的暖色和亮色,构成明子走过苦难,认识生命美好的信念。

  这次剧本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时空的频繁、自由跳跃,有时可以像思维一样迅疾。我就想到了用多媒体代替传统的布景。通过多媒体的设置和一些巧妙的机关装置,整个舞台空灵且诗意,充满时尚感,似行云流水、出神入化,甚至,令人匪夷所思。

  小说和戏剧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在于:小说是一个人的创作,而戏剧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导演的总体构思和整体把握下,简捷立体的舞台美术样式、大量戏剧性的多媒体呈现、不同形象系统的同台并行、“现实主义戏剧”“表现性”的现代舞、“写意”的歌舞说唱……都有机地熔为一炉。这种舞台呈现在风格样式上的全面探索和追求,或许不仅会令熟悉儿童剧的人们耳目一新,也会为当下“现实题材”戏剧的创作,提出许多新的话题。

  我在改编时始终希望同名戏剧能兼备“民族性”和“世界性”。打通这一点,就可以打通成年人与青少年成长心路的理解,就可以打通不同国家的人对中国故事的理解。或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讲好中国故事”的真正核心。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17日 12版)

[责任编辑:邱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