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理论自觉的新高度——评《在现实与历史交汇处沉思》

2017-07-17 10:12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夏静 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我们这个时代,如何重塑理论自觉,需要学者不停地探索实践。党圣元先生在耳顺之年推出的力作《在现实与历史交汇处沉思——当代思想视野中的文学理论问题探析》(辽海出版社2017年2月版),以旗帜鲜明的文化立场与针砭明确的现实意义,融古今中西为一体,成为当今文艺理论界在理论自觉与文化自信方面的典范之作,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历史厚度和哲学高度。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党圣元先生就提出了“大文论”“国学视野”“文化通识”等一系列的观念与方法,在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积极回应。他全面系统地将上述观念与方法运用于马克思主义文论、传统文艺思想与文学批评以及当代文艺理论批评与文化研究各个领域,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形态化及其相关问题、当代思想视野中的文学理论前沿问题、文学价值观及其规范问题、当下文艺理论批评热点问题为核心的四大问题域。在这部书中,他系统地总结、反思新时期,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文艺理论批评的发展演变轨迹,并且重点对若干影响了新时期文艺理论批评进程的重要理论问题重新予以梳理和认知。全书涉及的问题极为广泛,比如文艺的社会功能定位问题,文艺与政治、经济的关系问题,文艺与伦理道德的关系问题,社会学批评、阶级分析的有效性与局限性以及如何重构问题,文艺理论批评中的话语权力问题,文艺及理论批评的文化心理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形态化、当代形态化、大众形态化问题,古代文论资源当代价值之再发现以及如何转化问题,“西马”文论、西方文论本土化问题等。在全球文化交融和思想价值碰撞更为激烈的当下,基于当下的文艺理论批评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就更加需要结合当下思想文化发展所呈现出的新趋势、新形态,在新的历史高度上,对上述诸问题进行重新审视和深度反思,矫正在行进过程中所出现的偏失,并且结合当下中国的现实,重新定位文艺理论批评的思想航向与理论功能。作者对于上述问题深入系统的论述,对于当前文艺理论批评的思想深化和理论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他看来,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论话语和价值体系,应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文、面向未来的思路,着重把握好民族性、原创性、系统性三个主要方面:第一,体现民族性。中国当代文论话语和价值体系构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使当代文论体现出特色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当代文论建设,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文论资源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当代文论与当前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只有把中国实践总结好,才能有更强的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第二,体现原创性。当代文论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在于没有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的文论,也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只有以中国问题、中国经验、中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原创性的文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文论学科、学术话语与价值体系,我国文论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第三,体现系统性。当代文论要特别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体现出文论的系统性。要善于从文艺创作实践中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国际社会所理解的文论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建立起以人民为中心、以核心价值为引领、以中国精神为灵魂、以“中国梦”为时代主题、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根脉、以创新为动力,融会了当代中国经验的“大文论”话语体系。

  坚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现实关怀与当代意义,是全书的鲜明特色,弥足珍贵。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就是面对中国当代的文艺研究状况、文化思想和社会文化现实进行提问,使当代文论介入当代文学思想和文学思潮的话语实践之中,介入文化产业、审美文化、图像阅读等文化现象中,推动文论研究从过去的形而上学诉求转向现实优先的关切,从理论世界转向生活世界,在此基础上,对当代中国的文艺化现象和发展经验进行卓有成效的分析和理论提炼。出入于古今之间,联类古今,形成古今互视、古今对话,是全书的重要特色。返本开新,在传承中发展创新,在发展创新中传承,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包括文学研究在内的整个思想文化建构的一个突出主题。通过古今的互视与对话,达到以古鉴今、以古视今,实现古今之间的视界融合,达到对所关注问题的认识,既有现实的高度,又有历史的深度,这种“通古今之变”的诉求,是作者所追求的学术目标,也体现在本书的书名上。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17日 12版)

[责任编辑:邱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